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今年4月,被誉为“史上最严资管新规”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下简称“资管新规”)颁布之后,行业内对于银行理财业务发展的预期一度陷入悲观。

不过,随着资管新规补充通知、《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下简称理“财管新规”)、《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下简称“理财子公司新规”)等后续政策的颁布,放松程度递进,悲观预期逐渐纠偏。

尤其是其中降低理财门槛、银行公募产品可以投资股票等一系列政策的放松,使得银行理财业务迎来大解放。

如果说过去几年里,互联网理财在渠道、产品等层面对银行的存款和理财业务产生了冲击,那么现在,银行正在迎来一个重新改写市场格局的绝佳时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政策、市场环境都相对有利的时间点,银行不仅要对传统的渠道、产品、服务进行变革,还要做一件更关键的事情——管理和扭转客户认知。

不久前微众银行·银行用户体验联合实验室发布的《2018银行业用户体验大调研报告》(下简称“银行用户体验调研报告”)显示,对比银行和互联网平台上的同类产品,无论是理财还是借贷,前者的认知率、转化率都要低于后者。

从渠道到产品,从运营到用户认知管理,在银行谋变之路上,缺一不可。

一系列资管新规的颁布为银行重整理财业务带来了契机,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

1、门槛降低、流程简化

9月28日银保监会正式发布理财新规显示,“商业银行发行公募理财产品的,单一投资者销售起点金额不得低于1万元人民币。”

在银行母公司理财门槛降至1万元以外,理财子公司发行产品并无投资门槛要求。换言之,产品起投门槛可能与互联网理财一样,实现“0元起投”。

在之前的很多年里,银行的理财门槛一直停留在5万元,即便相关业务监管政策几经调整,这一门槛也从未降低过。

显然,在互联网理财全面开启“大众理财”时代之后,迟迟没有降低的门槛使得银行把一部分有需求的客群挡在了门外。

前述银行用户体验调研报告显示,尽管“起购金额/购买门槛”在用户选择平台的考量因素中并非最重要的,但是与用户体验息息相关。也正是因为互联网平台上“存花贷”业务的门槛都相对较低,可以满足用户“一站式”金融需求,这些平台成为了用户管理流动资金的首选。

如今银行终于能够打开下沉市场,和互联网平台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服务于更广泛的客户。 除了降低起投门槛之外,一系列流程的简化也起到了类似的作用。

9月19日颁布的理财子公司新规免去了对客户首次购买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的面签要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此举的意义可以与“远程开户”相比较,不仅便利了用户办理相关业务,减少了用户触达服务的阻碍,同时也为银行利用金融科技优化理财业务提供了便利。

2、产品丰富、灵活性提升

根据理财子公司新规,子公司发行的公募理财可以直接投资股票,这本身相当于理财子公司变相获得公募基金牌照。同时,子公司投资非标债券类资产的要求放松,仅需满足不超过理财产品净资产35%的要求,因此资产端配置自由度大大提高。

大资管时代,牌照带来的合规优势本身就在逐渐凸显。随着资产端的丰富,分级理财产品形成的协同效应也会显现,满足不同风险偏好客户的需求。

当然,除了新规带来的利好之外,银行原本在渠道、产品等方面存在的优势也将进一步发挥出来。

比如,随着开户、风险测试等基础的业务逐渐转移到线上,实现便利化操作,原本的线下渠道可以专注于提供更加专业的资产管理、理财咨询等服务,进一步提升客单价和服务质量。

对于银行而言,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市场机遇,但挑战也相伴而生。

银行用户体验调研报告显示,许多用户的理财习惯都是由互联网平台培养的。这些平台在早期因为起点低、操作方便吸引了大批客户,但同时也因为其本身存在的问题给用户带来很多理财误区。

比如,在受调查用户中有62.1%的用户有理财经验,但对理财知识有了解的占比只有29.3%。这也就意味着,用户对风险的认知和对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判断可能是错位的,因此投资的金额越大、频次越高,潜在的风险也就越大。

另外,受到P2P暴雷潮的影响,用户过度偏好产品的灵活性。期限短、提现快甚至成为他们选择产品、衡量风险最重要的依据。

这些错误的认知会导致用户非理性的投资行为,这不仅可能使他们蒙受损失,也成为了阻碍理财市场成熟和发展的障碍。

随着新规之后银行理财子公司进一步打开用户市场,投资者教育依然任重道远。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前面提到的这些理财误区,用户对银行本身也存在认知误区。

比如,最近已经有银行调低了理财业务的门槛,这本身是一件好事。但是在我跟朋友聊起这件事时,他们的反应大多是茫然的。一方面,他们没有接收到这些改变发生的讯息,另一方面,他们也并不理解这些改变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

事实上,过去几年银行在服务、产品体验等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用户似乎对这些变化并不如对互联网平台那么敏感。因此,配合着整个业务优化的进程,银行对用户认知管理的改变也必须提上日程。

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银行用户体验调研报告显示,在所有使用的理财方式中,银行活期存款位居第四,较2017年有所上升。这意味着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用户本身的选择在变得理性,不再一味追求高收益和便利性。而在整个新金融市场经历了洗牌期之后,持牌机构也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空间。

银行如果能够抓住现在的市场机遇和政策变化带来的机会,或许将在未来几年里彻底改写理财市场格局。

另外,这篇文章里提到的微众银行·银行用户体验联合实验室之后还有一系列关于银行业的报告发布,我比较感兴趣的有几个话题:

一是关于信用卡业务的探讨,银行如何进一步探索用户的痛点和需求;二是关于存款的话题,新金融时代,存款的价值到底在哪里;第三则是用户对于金融机构的安全感来源,哪些因素和行为有利于提升用户的信任感。有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持续关注,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