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在一年的时间里,“余额宝”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使“互联网金融”渐成风潮;在开平民理财风气之先河的同时也使金融行业的一潭死水被打破。展望未来,或许余额宝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理财神器”,而更像是一场金融变革的先声。

理财神器:一年用户破亿

一年前,余额宝悄然上线。这个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可以使趴在支付宝中的资金获得收益、投资门槛极低赎回又极其便利的理财产品,甫一问世即获得市场狂热追捧。

经过近半年的野蛮生长,到2013年12月底,余额宝客户数达到4303万人,资金规模达到1853亿元;在春节期间创下“日均吸金100亿元”的神话之后,到2014年2月底,余额宝用户数已达到8100万户,数量超过A股股民,资金规模更超过5000亿元,位居全球四大货币基金。目前,余额宝用户数已悄然破亿。

在余额宝带动下,“互联网金融”风潮渐起:去年10月,百度上线“理财平台”,今年1月,腾讯公司上线微信“理财通”。至此,我国三大互联网巨头均已在理财市场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创造“收益神话”的余额宝们,在盈利机制上却异常简单——投资银行协议存款,把零散资金打包再加价借给银行:去年下半年以来,在“钱荒”等因素影响下,银行资金面紧张,协议存款利率水涨船高,而这正是余额宝们乘势崛起的重要机遇。

成长的烦恼:银行多方牵制

快速崛起的余额宝,在收获追捧、赞誉的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争议甚至“封杀”。一些声音认为,余额宝实为“金融寄生虫”:借助余额宝及其背后的货币基金,低成本的活期存款摇身一变成为银行协议存款,虽未流出银行系统,但利息却提高了十几倍,“严重干扰利率市场”。为了经济健康发展,“应立即封杀余额宝”。

与此同时,阿里小微金融服务集团首席战略官舒明表示,整个中国货币基金市场的总规模与超过100万亿的人民币存款总额相比仍微乎其微,余额宝乃至国内货币基金都只能是市场利率的跟随者,根本无法“严重干扰利率市场”。

面对争议,专家莫衷一是,普通观者亦无所适从。而争议的背后无疑离不开利益:数以千亿元计的活期存款在向余额宝们持续转移,正剥夺银行最廉价的资金来源。从2月末开始,农行、工行等多家银行“出于保护储户资金安全的考虑”,纷纷为储蓄卡向余额宝转账设置限制。几乎与此同时,微信理财也遭到工行、建行、中行、中信、浦发、平安等多家银行的“转账限额”。

鲶鱼效应:金融变革的先声

随着资金面的日渐宽松,余额宝的高收益神话也开始“女神落地”。近几个月来,余额宝收益率已由接近7%的高点一路下行至今天的不足5%。尽管如此,余额宝的资金规模仍在持续上升。打开互联网金融大门的人们越发认识到,余额宝本身就应定位于零散的、长尾的市场,一个中低收益率的、高度流动性的余额宝,更符合其货币基金的产品本质。

在诸多专家看来,余额宝已远远不止一个“理财神器”,而更是一场金融变革的先声。在余额宝们的刺激之下,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等“强势银行”纷纷向储户让利,推出类余额宝产品加入战局。

居民通过购买余额宝等理财产品,得以间接分享货币市场的高收益,这对进展缓慢的存款利率市场化起到了强劲的推动作用,这甚至远远超出了余额宝作为货币基金本身的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由于互联网企业在营销渠道、创新能力、产品灵活性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其强烈的“鲶鱼效应”将使金融行业更具活力。从这个角度讲,余额宝们带给我们的变化还远远没有结束。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