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移动支付已不知不觉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取少的一部分,不管是微信还是支付宝或是手机淘宝,扫码支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蔓延,人们在享受便利生活的同时,支付风险的也已悄然威胁着我们的方方面面,尽管相关部门已经出台了有关指导意见,也有一些业界企业也大幅度的改变了自己产品原有的传统模式,但是移动支付的现有模式仍然备受争议。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全年,Android平台新增恶意程序326万个,Android用户感染恶意程序3.19亿人次,截止至2015年3月,新增恶意程序已超过300万,对移动支付造成巨大威胁。连号称“史上最安全的安全支付体系”的 Pay也有6%的交易存在异常。那么移动支付的安全如何防范?

把好支付“安全关”

首先把控好“安全关”是决定着整个移动支付经营模式成功与否的关键,无论是微信支付还是互联网理财产品的交易,都需要相关企业、公司以及个人共同协作,避免用户信息外泄、确保交易资金的安全。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想要做好支付安全的防范工作首先一方面就是明确统筹和监管移动支付产业主体。以目前的局面看来一旦相关企业或者业务运作环节出现了安全问题后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跑路。正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来监管和约束这些运营企业的行为才导致行业主体的混乱。在2014年8月初,央行发布的《我国移动支付发展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的报告就指出国家尚未明确由谁统筹规划和监管移动支付产业,引起市场出现多方规划且监管不规范。因此,解决安全问题亟需明确监管,形成合力。

与此同时,产业链各方还需联手共筑防线。目前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链涉及银行、银联、电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芯片厂商等,但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主体产业链,要让这个行业变得可靠,需要建立合作共赢的体系,才能真正解决移动支付安全问题。

探索支付“新格局”

从现阶段的技术手段上来看,目前的移动支付还是比较安全的,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恐怖。已经有很多安全技术手段可以在支付过程中确保支付环节的安全。移动支付的发展必然与支付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人脸、虹膜等生物识别技术正越来越多地应用于移动金融支付,也在支付效率和支付安全上给用户带来了全新体验。

用生物识别技术作为传统移动支付的辅助,比人工识别更安全。事实上,全球的互联网巨头都在探索基于生物识别的移动支付应用。此前苹果公司推出指纹识别Touch ID技术,基于该技术用户可以开启 Pay应用完成支付。三星也积极探索生物识别技术,其已经推出的人脸解锁应用就是其中一种。

人脸识别相对比指纹识别等等其他的一些生物识别手段,对于防攻击有一个安全的问题。因为活体安全问题,在手机上是做不了的。总结起来,人脸识别在准确性上面做不到百分之百,但是能比人眼准很多,它对人眼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从安全上来说,各种工具手段是有一个很好的防范。

建立支付“生态圈”

目前,移动支付的产品目前呈现多元化的发展态势,NFC、微信支付、二维码支付、声波支付等。同时,移动支付可信生态圈格局初步形成。现阶段,有关支付安全则是由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运营商三种不同的力量分别推动。对于如何发展绿色健康的新移动金融发展环境,2015年1月,人民银行印发《关于推动移动金融技术创新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11号文,明确了移动金融创新健康发展的方向性原则和保障措施,指导意见可以看到指明了移动金融的发展方向。业内人士指出,移动金融发展要健康,安全的发展。因为金融行业事关国家的经济命脉,整个开展移动金融业务中,要满足底线性的保障措施。在这两个基础上,才能促进移动金融的健康发展。

移动支付刚刚进入上升阶段就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问题主要出现在这些短板上,移动支付仅仅是把支付本体做好还是远远不够,它更需要改善的是它与整个支付市场的关系链,用户的体验只是组织架构中的一方面,而且是最易解决的那一部分,最主要的是整个支付环境的养成以及趋势。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