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两三年前,我们对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还很陌生,甚至鲜有耳闻。近两年,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已经渗入了许多人的生活。2003年,余额宝诞生,一改传统货币基金的高门槛,并连通了支付宝,真正实现了“让毫厘小钱找到用武之地”。这种创新理财形式的出现,让一大批曾经被货币基金拒之门外的小资金用户,切身地体会到了理财带来的幸福感。在通货膨胀和银行储蓄利率持续走低的双重背景下,余额宝和P2P的接连走俏并非偶然。余额宝既是互联网金融的鼻祖,同时也是互联网理财产品的典型代表。如今风靡的P2P等一众互联网金融产品,我们都能在其身上找到余额宝的影子,诸如流动性好、随时赎回、即时到帐、收益高于银行储蓄等。

从无人问津到如火如荼,互联网金融的成长之迅速远超我们的想象。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全民理财的魅力,更向我们展现了互联网+金融的更多可能性,整个行业获得了广泛关注。另一方面,国家高层频频释放信号,要正面鼓励、积极引导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让其早日走到阳光下,更是表明了“金融+互联网”模式的大有可期。然而,在肯定“金融+互联网”模式创新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这种模式的局限性,以突破局限,加速发展。

一、“金融+互联网”模式的优势

(1) 降低交易成本

以余额宝为例,余额宝的本质是货币基金。传统货币基金购买渠道主要为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公司,且申购金额最低为1000元。余额宝则借助互联网手段对这种传统货币基金进行了改造,不仅购买变得快捷便利,连1000元的申购门槛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零门槛机制,不管是一万,还是一元,都可以通过转入余额宝来实现货币基金的成功认购。你看,原本货币基金的最低买卖成本是1000元,而余额宝将基金的交易成本直接降到了1元,甚至更低。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阿里强大的互联网技术及庞大的数据库。

(2)实现金融的普惠意义

过去,绝大多数人都觉得理财是一件有钱了才能做的事。这种思维跟我们的金融体系不无关系,传统的金融体系是排斥“小散”的,特别是以银行为代表的国有金融机构,对于普通百姓而言,只是储蓄的地方;财富管理、资产增值服务那是对VIP大客户才开放的,总的来说,过去我们所能耳闻的金融服务大都是给富人提供的。举个例子,传统信托的起投金额大多在百万元,这种业务门槛直接划分了投资人等级,能够跨入门槛的必然是大户,小散户只能望而却步。嫌贫爱富是传统金融的通病了,因此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绝大多数人认为自己与理财无关。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恰好拯救了这部分人,也是在这个时候,金融有点不一样了,开始彰显其普惠意义。以P2P理财为例,起投金额在50元,部分平台更是1元就能投资。更重要的是,P2P们在保证了低门槛进入的同时,连收益也高出了传统理财不少。即便是经过了几轮降息,P2P行业的平均年化收益也仍然维持在15%左右。基于这些优势,互联网金融得以打开被传统金融忽略的80%用户市场,首次让金融服务实现了大范围、多方面的覆盖。

(3)显著提升当前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确切来说,是大数据让当前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得到了显著提升。以信用卡为例,《亚洲银行家》给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信颁过一个 “中国最佳数据分析项目奖”,肯定了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大数据分析在后续产品开发、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推进意义。在信用卡行业里,大数据对征信系统的逐步完善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卡行根据发卡对象的消费行为、收入水平、资产状况等数据进行收集、评估,并对最终发卡对象进行后续跟踪及管理。而对于从事P2P借贷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信用风险的管理是借贷活动的核心,大数据则是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的核心部分。但是在P2P行业中,大部分平台仍采取的是线下征信模式。这主要是国内民间征信体系缺失所致,只有银行能共享央行的征信系统,民间借贷平台无法低成本获得用户的征信数据,甚至平台与平台之间都无法打破信息壁垒,共享用户数据。总体来看,大数据对于P2P行业的风险管理、征信建立还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跨越当前鸿沟,借力大数据来管理风险,也是当下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金融+互联网”模式的不足

(1)互联网平台不适合出售复杂的、非均质化的金融产品

我们先来看看一个典型案例:Insweb曾经是全球最大的保险销售平台,从汽车、房屋、医疗、人寿、甚至宠物保险等各类保险业务都在其经营范围之内。 Insweb类似中介平台,一方面整合各大保险公司的产品,另一方面将意向用户的投保需求提供给保险代理。Insweb的这种模式,既为用户打造了一个公开、透明的保险购买市场,又帮助了保险公司实现低成本获客。理论上看,Insweb可以实现多方共赢,前景可期,实际上,保险产品大多性质复杂,很多时候是需要一对一专人讲解的,不可能依靠互联网进行简单销售,因此Insweb成功销售的大都只是一些简单的车险、意外险,难以盈利。长期亏损最终导致其股价狂跌,2011年Insweb正式被收购。Insweb的失败恰恰暴露了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局限性,虽然互联网金融依靠互联网技术手段解决了信息的不对称、实现了交易成本的降低等。但是互联网天生的虚拟性,也决定了互联网金融平台难以深入到专业风险管理、复杂资产管理领域,只能停留在对类货币基金、债权进行重组分包等层面。因此不难发现,互联网金融平台形形色色的理财产品,究其本质都是低风险的、短期流动的均质化产品。

(2)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主动营销能力相对不足

主动营销是传统线下企业的常用营销模式,比如保险推销,就是一种十分典型的主动营销;再比如各种海报、传单、视频等广告铺天盖地,这也是主动营销的惯用手段。简单来说,主动营销就是要主动出击、寻找用户、开拓市场。相对于奉行主动营销的传统企业而言,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营销往往较为被动。从互联网营销的角度来看,与主动寻找客户相反,互联网金融企业更偏向于“让用户主动来找我们”。在用户找到互联网金融平台之前,所有的前期工作都属于被动营销,例如搜索引擎优化、关键词、竞价、交换友链、搭建入口,以及DSP、SEM等。互联网金融平台的主战场基于线上,因此在营销上也更加注重搜索引擎的布局、关键字的排名等,完成了前期布局后,推广人员通过各个渠道的流量数据来监控网站访客来源,细分用户,以进行更为精准的二次营销。

(3)大数据缺乏突破性创新能力

有观点认为,大数据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这种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以阿里小贷为例,阿里小贷彻底打破了传统放贷模式,真正实现了信贷扁平化。阿里小贷依托于阿里庞大的数据库,通过云计算来对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最终产生用户信用数据。要知道,阿里巴巴在2008年就将大数据作为基本战略,如今看来大数据已经是阿里的一项核心资产,并成为阿里金融帝国的坚实奠基了。再来看看大数据在P2P行业如何发光发热。截止2015年6月底,全国已经有 2028家正常运营的平台。行业竞争不断加剧,P2P平台急于寻求核心竞争力,避免同质化。那么大数据如何贡献力量呢?第一,精准营销。大数据记录用户上网偏好、浏览习惯、搜索行为,并对用户进行分类、建立模型,P2P平台得以进行精准投放,达到最佳广告效果。第二,助力风控。蚂蚁金服的芝麻信用、拍拍贷的“魔镜”、拉卡拉的考拉信用分都是基于大数据建立的信用评分体系,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都试图分一杯大数据风控的羹。然而,除开阿里这样的巨头,大部分互联网金融平台对大数据的运用,还都处于纸上谈兵的阶段。在对大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挖掘、采集、计算之后,如何依托大数据实现新的技术突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如何有效解决伴着大数据而来的一连串信息安全、用户隐私暴露等问题,将对大数据能否获得广泛应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除了上述所说,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正面意义还有很多,例如:与传统垂直链模式相比,互联网双边(多边)平台更具高效性;挖掘社交金融、个性金融的更多可能性;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向移动金融领域发力等等。当然,“存在即合理”,互联网金融能够快速发展,其优势一定是大于不足的,我们之所以要探讨这种模式的缺陷,仅是希望能够“去其糟粕”而已。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