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日,芝麻信用的快速安检营销方式成了市场关注的焦点。关于征信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公众思考——什么是征信?征信的商业边界在哪里?传统征信的信息收集原则与互联网征信有没有本质区别?征信能否商业化呢?

理论上讲,由于机场的快速安检通道是稀缺资源,因此使用需要支付成本。这个成本是自己付还是第三方付,对快速安检这个场景来说没有区别,但对与你发生业务往来的第三方有区别。自己付,意味着第三方不能与你做生意,失去一个商业机会;第三方付,显而易见,这是你愿意合作而得到的报酬。

类似的情况,在金融产品的营销中其实很常见,比如私人银行、高端信用卡等。金融机构经过周密的成本核算,为你提供它们的商业机会敲定价格。而考虑到竞争因素,市场后来者往往愿意支付更高的价格。所求无他,只为赢得更多客户,或刺激已有客户提供更多机会而已。

这是征信吗?不是,从本质上讲这是营销。在引发市场争议的场景中,因为只有芝麻分达到一定标准的使用者才能使用快速通道,所以其对客户给出的刺激无非有以下两个:首先是怎样赢得一个足够高的芝麻分?其次,如果分不够怎么办?假如相关的增值服务有足够诱惑力,会不会有逆向选择的风险?

之所以说这不是征信,更关键的原因是用户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自我增信。按照规则,一个好的芝麻分要从身份特质、行为偏好、人脉关系、信用历史和履约能力这五个方面去努力。而一切努力的基础,则是要有一个支付宝账户。显而易见,假如蚂蚁金服是一家银行,支付宝是基础账户,一个高的芝麻分意味着你是这家银行的贵宾客户。前述的增值服务,只不过是传统银行贵宾客户营销模式的另一种缩影而已。

这样的自我增信循环在银行或者金融机构的层面有意义,因为它符合商业最大化原则,但在征信层面毫无意义,因为它扭曲了基础数据的形成规律。做过大数据风险管理的人都知道,客户的正常数据其实是没有价值的,损失数据和其变化规律才是核心价值。任何改变损失数据暴露规律的因素,都是风险管理必须屏蔽和考虑的噪音。而征信系统,从本质上讲其实是一个社会的风险识别系统,怎样及时有效甄别不正常数据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精确地给不正常行为确定惩罚标准,以杜绝其再次出现。

那征信是否就不能商业化呢?也不是,只是在基础数据的收集层面不可以。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国家都要通过立法来确保信息来源准确的原因所在。理由很简单,一家银行的优质客户,只能证明其在这家银行的服务范围内违约风险很小,并不代表他在社会的其他领域里,也有同样良好的信用记录。这一点,无论是传统征信还是互联网征信,是没有差别的。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