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显然,国外的同行们已经领先一步,把客户行为,决策机制的研究推进到了用户的大脑。

在这里,他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神经元,Mirror , 镜像神经元。镜像神经元的基本功能就是 “感同身受”。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文艺作品能存在的生理学基础 , 观众会和作品中的主人公同步,感受到悲哀,痛苦,愤怒和喜悦。

那么这个镜像神经元如何在营销中被使用到?尤其是,如何在一个更喜欢诉诸理性的金融产品的营销中用到?

1,理性决策是一个幻觉,

2,品牌差异化基于情感差异化,

3, 有温度的营销才是好营销

在“How Brands grow” 中,提出了一些和传统定位,差异化不同的观点。例如,差异化不重要,差别,就算是无意义的差别都能带来效果。

这点可以用来理解 “篮瓶的” 的广告诉求。

例如,对互联网金融产品,客户的风险感知是一个模糊的,可达的营销目标。

那么,你是用一个泼满红油漆的大门来恐吓客户,还是用暖色家庭幸福的图片来诱惑客户?还是宣称第三方担保,保险公司赔偿就可以?

显然,镜像感知会代入一个同类用户的体验而不是文字说明,或者非同类用户的感受。再考虑到失去的痛苦程度大约是获得的情感强度的两倍,也许,你该用风险视觉化来帮助客户,刺激他的肾上腺激素分泌,进而获得一个非理性选择 -- 你的品牌。

如果我们按照Wheel of emtions 来研究,我们有至少8个方向的镜像神经元反应可以尝试。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