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怀疑开展个人征信业务的必要性了。有媒体报道称,个人征信牌照或将年底前落地。“信用为王”时代即将来临,已成为近来市场热议的话题。

当舆论鼓吹个人征信体系的建立如此重要之时,我们却看到越来越多的怪现象:业主拒缴物业费要纳入征信系统;停车逃费、地铁逃票要纳入征信系统;越站乘坐、付费不足及冒用他人乘车卡要纳入征信系统;外出旅游不守规则、不讲文明要纳入征信系统……最不可思议的是,就连你的狗吵到了旁人或在大街上随地大小便、主人不主动收拾,也要纳入征信系统。

乍看之下,个人征信系统已覆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离开了它,你可能寸步难行。然而细究起来不禁要问,被称为“经济身份证”的个人征信,为何却从金钱方面管到了道德方面?

试想一下,当你去申请某家银行的房贷,然后银行说你的信用不好不让办,于是你本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问个究竟,最后发现就因你旅游时乱扔了几块香蕉皮,你是不是要醉了?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实不难理解。目前征信数据的使用方面还没有标准可言,于是不同的机构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标准,而这也取决于各家机构长期积累的数据。如阿里系芝麻信用分就是辅以支付宝的交易数据,腾讯征信则是以QQ用户和财付通用户多年积累的数据为参照。于是可能出现这种情况,你的芝麻信用分很高但腾讯征信评级却很低,而这只是因为你长期使用支付宝而从未开通财付通。

当个人征信采集数据范畴不仅停留在金融属性,延伸到社交、公共场景、电商数据时,不仅在无形中增加了使用者的选择负担,也增加了太多征信机构的主观判断。个人征信最主要的功能是向有需要的机构提供信用报告,以便审核其信贷资格,虽然其中包括了一些个人参保缴费、住房公积金、电信缴费等“非银行”信息,但总体来说依然是与经济行为相关的一种信用信息。

如果将“经济身份证”的作用无限扩大到道德准绳“监管手段”,其实是歪曲了个人征信的应有之意。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