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上线4天拿下5亿票房的《叶问3》近几日成为热议对象。因为涉嫌“票房造假”、“虚假排场”而受到多方质疑。照理说,在中国文化产业情绪如此高涨的行情之下,加上甄子丹、泰森这样的功夫巨星加盟,在票房上有所突破也是理所当然。但业内人士指出,“票房造假”的结论并不是从飞涨的票房这一个角度得出,而更多的是由于其“午夜场高票价”、“好坐无人选、差坐爆满”等异常现象在全国多地普遍出现而饱受质疑。虽然发行方对这一说法极力否认,并声称要向“谣言制造者”追究法律责任,但似乎并未堵住悠悠重口。加之其发行方金鹿集团旗下的“金鹿财行”和“当天财富”在新华社文章《有些“理财公司”背后藏着那些“名堂”》中上榜。一时间,大家纷纷开始挖掘《叶问3》事件背后的金融问题。

根据《中国经营报》的报道,《叶问3》在2014年筹拍阶段,就曾经通过P2P等方式筹集了大量资金,2015年又曾通过苏宁众筹等多个众筹平台募集发行资金,影片上映前夕,A股上市公司神开股份、港股上市公司十方控股相继认购了《叶问3》票房收益权的理财产品。自己花钱买票房,背后涉及一系列金融杠杆问题。其实,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折射出中国“影视众筹”产业的发展现状。

阿里巴巴2014年3月26日发布的“娱乐宝”应该是最早涉足这一领域的平台之一,是由阿里巴巴数字娱乐事业群联合金融机构打造的增值服务平台,用户在该平台购买保险理财产品即有机会享有娱乐权益。网民出资100元即可投资热门影视剧作品,预期年化收益7%,并有机会享受剧组探班、明星见面会等娱乐权益。时值探索期,娱乐宝刚一推出就被质疑,娱乐宝模式实际上是一种“众筹概念”但当时阿里数娱相关负责人强调,众筹项目“不能以股权或资金作为回报,项目发起人更不能向支持者许诺任何资金上的收益”,这与娱乐宝平台上能提供预期资金收益的保险理财产品,有着本质区别。但娱乐宝虽然是阿里巴巴和保险公司合作以理财产品形式发售的,但所融资金配置为部分信托计划,最终流向阿里娱乐旗下的文化产业,所以可谓影视众筹的最早雏形。娱乐宝在2014年累计投资12部大电影,其中包括《小时代3》、《小时代4》等。总投资额达3.3亿多,投资项目整体票房近30亿,接近中国当年票房的10%。

百度金融也在2014年9月上线“百发有戏”涉足影视众筹领域。由百度金融中心与中信信托、中影股份、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作推出。收益情况分为几个档次:如果电影票房低于2亿元,收益率为8%;每增加1亿元,收益率就提高1个百分点;如果票房超过6亿元,收益率可达16%。无奈其众筹电影《黄金时代》并不像阿里的《小时代》火热,票房遭遇滑铁卢,投资者只获得了8%的收益。

2015年8月,一部国产动画电影及其89个众筹投资人的赚钱故事再次创造了“影视众筹”行业的神话,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8月23日,《大圣归来》票房累计9.32亿元,创近50年来国产动画最高纪录。参与投资的89位众筹投资人,合计投入780万元,而预计可以获得本息约3000万元,即每位投资人可以在此笔投资中净赚约25万元。如此高的收益率在各个投资领域都堪称“完胜”。或许这一成功案例让众多的投资人看到了“影视众筹”情怀背后的商机,开始觊觎电影产业和金融创新模式之间的相互撬动作用。才有了快鹿集团不惜花大价钱,用“2亿”从黄百鸣手中买下了《叶问3》的大陆发行权。再通过推高票房撬动早已布局好的金融杠杆,以期从中获益。但却用力过猛,造假太明显而被识破。

事实上,影视和互联网金融创新本可以相互促进,共赢发展。但这建立在相关人员必须遵守两个行业的相关规则的前提下,一旦触及红线,随之而来的必然是危机!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