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最近这段时间,P2P行业可谓流年不利,首付贷、校园信贷、跑路潮、互联网金融规范等金融热点中都有P2P的影子,似乎一夜之间,P2P从高大上的互联网金融变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个行业究竟怎么了?

其实,以E租宝出事为标志,P2P行业就一直负面信息不断,一面是监管机构加大了整顿力度,各地暂停P2P注册;一面是更多的P2P平台陷入困境,跑路公告一个比一个绝, 不少投资人开始谈P2P色变,大量资金从行业撤出。P2P行业到底怎么了?P2P行业还有没有明天?出路又在哪里?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从行业初期的一个业务创新说起。

P2P行业曾被寄予厚望

在当前的舆论环境里,P2P似乎成了互联网金融行业的"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在不少人的心目中,它甚至成了互联网金融欺诈的代名词。

然而,在诞生之初,P2P作为小额借款人和投资者中间的信息平台,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方面被寄予厚望。

小微融资是世界性难题,由于真实信息获取成本高、单笔业务利润贡献低等原因,小额贷款需求得不到满足。与此同时,大量的小额风险投资者也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为借款者和投资者搭建一个资金供需信息平台势在必行,在此背景下,P2P行业借助互联网的信息集散优势应运而生。

初生的小额借款项目具有高风险、高收益特征,主要适合风险承受型投资者进行投资,他们的投资实力和总资金规模决定了P2P行业的规模边界。

为何会打开潘多拉魔盒?

由于行业的低门槛,P2P行业很快成为一个完全竞争行业,大量P2P企业的涌入使行业业务量猛增,大大超过了风险承受型投资者的成长速度,使得P2P行业发展很快就触碰到了天花板。此时,P2P行业理应放弃对规模的过度追逐,一方面进行行业自我净化,淘汰效率低下的企业;另一方面,着力培育风险承受型投资者,不断扩充行业成长空间。

然而,在完全竞争状态下,一些企业为了生存,开始越过行业边界,为投资者提供本金保障,从而打开了稳健型投资者的广阔市场。本金保障条款使得P2P企业必须关注借款者信用风险,必须花费更多的精力进行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以降低风险。

随着对借贷过程的介入愈来愈深,P2P企业的平台中介性质逐渐变淡,越来越向提供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靠拢,P2P企业的业务模式发生异变。

劣币驱逐良币,谁之过?

诚然,通过吸引稳健型投资者的进入,给P2P行业打开新的市场空间,但因为背离了行业本质,同时也给整个行业带来了灾难性影响:本金保障条款对少数坚守"中介"性质的优质P2P企业造成巨大压力,引发劣币驱逐良币机制,最终甚至导致真正的中介型P2P企业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P2P平台有责任,投资者和借款者又何尝没有责任。

从投资者角度看,同是提供本金担保,投资者会优先选择借款项目平均收益率高的平台,这在客观上加速了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进程。为提供更高的收益率,一些P2P平台可能会放任高风险借款者进入,同时为持续运营,这些企业运作模式可能向庞氏骗局演化,即通过持续吸引新资金的进入来弥补高风险项目的坏账损失,并按时还本付息,从而吸引更多资金介入。这种庞氏骗局式的运作方式可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实现快速增长。相反,一些真正优秀的P2P企业,坚守项目审核和风险控制,选择推出来的优质借款项目,往往难以提供足够高的收益率,也就吸引不到太多投资者。

从借款者的角度来看,无论优质借款者还是劣质借款者,其关注的是P2P企业的费用率、审核效率以及资金到位速度,因而更倾向于风险把控不严格的P2P企业。风险把控严格的P2P企业,不仅吸引不到投资者,对优质借款者也没什么吸引力,结果只能是交易量的下滑,难以维系下去。

庞氏骗局总会被拆穿的

据网贷之家数据,运营P2P平台数量高峰时达到2600多家,这么多家平台,几乎全部本息保障,居高不下的不良率使得不少平台滑向了"庞氏化运作"的深渊。通俗点说,也就是拆东墙补西墙。而骗局,总是会被拆穿的,尤其是行业从资金净流入变为资金净流出之时。

先不说E租宝这种主观恶意欺诈的伪平台,就是主观意愿是做大做强的平台,受限自身的项目资源和风控能力,想把高风险的小微融资业务做好也是有心无力。面对不良率的高企,也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

随着一些平台陆续出现问题,整个行业环境发生变化,资金开始净流出。当拆东墙补西墙也做不到时,跑路潮也就涌现了,进而加速资金流出,加速更多的平台出现问题。这正是当前P2P行业的写照。

P2P行业的出路在哪里?

危机因其业务模式异化而起,也要从改变业务模式着手化解。银监会发布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禁止P2P企业出台任何的保本政策,同时要执行严格的信息披露机制。这些规定将有效推动P2P行业回归信息中介的本源,最终使整个行业回归正轨。

但政策的发酵需要时间。短期看,2500多家平台的现状决定了P2P行业难免要经历一个大浪淘沙期。此时,行业内真正有追求的P2P企业一定要主动调整业务模式,通俗讲,就是进入过冬模式。首先做好流动性管理,尤其是挤兑风险的应对预案;其次要精简不必要的开支,放慢市场营销的脚步,做到极端情况下的财务可持续;最后要放慢业务拓展步伐,行业寒冬,切忌逆势而行。与此同时,发挥互联网企业的线上优势,以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为重心,着力在中介性质的P2P本源性业务上培育核心竞争力,尽快形成存量客户沉淀,并静等行业的自我净化。

这个过程可能会有点长,既需要这些优质的P2P企业耐得住寂寞,也要有足够的资金储备。最后,只有脚踏实地、找准投资者群体定位并专注于核心竞争力培育的P2P企业能存活下来,并在新的基础之上发展壮大。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