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上周,蚂蚁金服完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一轮私募融资,募资45亿美元,这家公司的市值达到600亿美元。此时,互联网金融在接连的平台“出事”、老板“跑路”之后,正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整肃风暴。我们该如何理解这种看似矛盾的现实,对于这个贯注了投资者太多期望和梦想的行业来说,这究竟是一个好时代的序曲,还是一个坏时代的开始呢?

答案取决于我们究竟在做些什么。互联网的确为这个行业带来了新的可能。过去不可能享受金融服务的那部分人群,现在成为金融的受益者;过去无法到达的地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金融边疆。金融交易的范围、人数、金额和环境向曾经的荒芜之地延伸,普惠与平等的阳光照进现实。当我们称作新金融的这个领域,真正为经济和生活创造新的价值时,它成为投资者愿意付出大价钱追逐的标的,是再合理不过的了。

这个创纪录的融资更像一个隐喻。它当然是投资者对蚂蚁金服价值投下的信任票,但更是对新金融想象空间的认可——很大程度上不在于它是否是颠覆者,是否已经盈利——虽然这些都很重要。我们认为,金融科技本身,最有价值的部分并非几成流行词汇的“颠覆”,而是互联网提供了一种什么样的可能。一定要说的是,这绝不是因着服务大众的名义而无视所有的风险。如果仅仅以普惠和平等作为标尺来看,次贷发明者可能做得更好,但最终看似稳固的金融大厦一夜之间倾覆,整个世界都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是硬币的另一面。所以有人说,金融的历史,就是一部金融危机史。资本对机会和利润不计后果的追求,必然会打破原本密闭的金融魔瓶,释放种种贪欲和荒诞。当很多所谓的创新产品成为不断膨胀的风险之源,甚至有人打着金融的名义推销花样翻新的庞氏骗局时,结局早已注定,监管当局“该出手时就出手”,大规模整肃势所必然。

吹尽黄沙始到金。从监管角度看,重要的是如何更好地识别风险。好的监管既不禁锢创新的大脑,但也不会让风险轻易渗透而浑然不觉。不过知易行难,在金融抑制和监管空白同时存在的中国市场上,互联网已成为突破管制的有效手段。也因此,监管与金融创新的摩擦与碰撞,过去几年屡次上演。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余额宝的出现曾经扮演了催化剂的角色。而挟互联网之势奔涌而来的各种P2P、征信、理财和众筹平台,在分业格局中,考验着监管者各归其位又互相呼应的能力,建立有效的风险分析和预警系统,不会是朝夕之间的事情。更何况还会出现我们未必可以清晰判断风险、权衡利弊的新产品和新模式。

对于中国的新金融家而言,一场即使在某些环节可能矫枉过正的监管风暴,也并不指向保守和传统,新金融从业者不会被重新赶进旧制度的囚笼。然而不管新还是旧,金融服务提供者的创新之路,必然有着风险镣铐的一路伴随。即使估值600亿的蚂蚁金服,也还是一个“新生儿”,还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所以我们现在目睹的一切只是小插曲。对互联网金融公司来说,如何处理风险和不确定性,决定着它的未来和归宿。这考验着新金融家们的格局、眼界和智识。

此刻,如果一定要为新金融的从业者画像,也许我们更愿意说,他身上除了持续生长的创新基因,还始终保持着恐惧和敬畏之心。正因为互联网突破了旧有的边界甚至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不加分辨地利用这种突破和可能性,也可能正在违背金融服务的本意。无法有效管控风险的创新是鲁莽和不负责任的,它和金融可能带给我们的美好生活相去甚远。我们有权利憧憬一个更好的时代,但不要忘记,我们必须不断追问自己,如何在金融和好的经济与社会之间搭建一座稳固的桥梁。这是新金融的成人礼。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