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一直以来,对投资者来说,理财产品就像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女郎,看不清、摸不透,让你心痒痒,却又心怕怕。

由于金融的特性是严谨的、信息不对称的,因此多数企业的投资产品信息不够透明,甚至对关键信息遮遮掩掩,对于资金流向更是讳莫如深,连业务模式都冠以“金融”之名堂而皇之地高高在上。

再加上从诞生起,P2P行业就经历了一个爆发式、野蛮地生长过程,资质不健全、项目不过关、产品不规范、广告不靠谱,在发展初期埋下的“雷”如今一一爆炸,令监管层频繁出手。

眼下,信息披露不足已是阻碍网贷行业健康发展的巨大障碍。投资者无法获取更多企业和产品信息,误信了一些违规操作的项目,不幸踩“雷”导致资金损失。此外,由于项目信息披露不足,项目作假及关联交易的自融,更是问题平台最常见的套路。

近日,人民日报刊文《该给网贷平台念念紧箍咒了》,提到了最近江苏互联网金融协会出台的首个网贷产品事前备案办法,《办法》规定:网贷平台在发行新的产品类别、推行新的发展模式前5日内,要将产品或模式的说明、风险提示及合法合规性说明等相关材料报至协会备案。目的在于使平台将信息尽可能的公开化、透明化、清晰化,届时不真实的虚假项目将不复存在。

这无疑是监管层给出现信息不对称现象的互金行业再次敲响警钟。

信息披露一直是行业内强调的议题。去年至今年,支付清算协会的互联网金融风险信息共享系统的接入、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标准研讨会的召开……各省市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信息披露指引。但受制于某些原因,这一最重要的决策一直悬而未决,要解决信息披露的问题,仍道阻且长。

不仅如此,对于最近平台去刚兑这一焦点,市场反响激烈。行业人士表示去刚兑是行业的必然趋势,但在目前国内征信系统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完全去刚兑的条件未成熟。而其中一方面的原因也归咎于平台信息不够透明。

市场一直在强调投资者要培育成熟理性的金融投资观,对自身的投资行为负责,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这个双方信息依然不够对称的大环境。项目备案制,可以说是从源头上为判断平台是否存在欺诈、业务是否合规的投标提供参考,既是将风险前置最直接的信息披露、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打破刚兑,在行业内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不论是监管机构要求的实行以负面清单为主的管理模式,划定网贷行业监管红线,明确不得自融自保、不得期限拆分、不得设立资金池;还是北京市网贷行业协会公开发布“产品登记&信息披露系统”,都将敦促平台不能再有侥幸心理。

理财产品头上的这层面纱被揭开了,是李逵还是李鬼,投资者即便不能一眼分辨其真伪,起码可以从披露的信息来判断,从而决定产品和项目是否适合自己的投资需求。这样一来,“李鬼”自然会被淘汰出局,行业能够逐步进入良性循环。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