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今年3月的人机大战之后,几乎每个行业都开始涌动“人工智能”的消息。金融圈也不例外,人们给它包装了一个新词,叫“智能投顾”。

意思很简单,就是机器人投资顾问。主要是,运用大数据,进行规律分析,来指导投资。

但是,这个应用中,核心不止技术,数据才是关键:就像发动机和油的关系,技术是发动机,大数据才是油。

而在中国的现实是,智能投顾多数沦为营销噱头,真正沉淀数据,潜心打磨“机器大脑”者,寥寥无几。

而这个应用的开发过程中,最需要克服的难题,还不是数据,是欲望……

低调而华丽的技术

其实,在AlphaGo(阿尔法狗)战胜人类之前,人工智能已运用到多个领域:语音识别、无人驾驶、虚拟现实,甚至美图秀秀一键美容功能,都有人工智能的身影。

利用人工智能直接挣钱,是不是更充满魅惑?

在客户投资理财过程中,投资顾问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传统的理财场景中,经常看到一些穿得西装革履,头发梳得油光锃亮的理财顾问,他们围绕在高净值客户的身边,身兼指导和推介双重角色,常常巧舌如簧,左右客户投资意愿。

但是,这样的投资顾问,成本高,能覆盖的客户有限,能力也参差不齐。并随时有道德风险——为了“佣金”,推荐并不适合客户的理财产品。

因此,早就有人试图用“人工智能”来取代投资顾问的角色,以前,我们称它为:量化投资。

所谓量化投资,就是运用统计学、数学的方法,从海量数据中寻找能带来收益的“投资策略”,并用这种策略指导自己下一步投资。

举个例子,中医是根据经验,望、闻、问、切,最后得出结论,就好比牛逼的“操盘手”;

而西医中,要给病人拍片子、化验等,依托医学仪器,得出结论,对症下药。这就相当于“量化投资”。

人工智能进入金融圈,我们需要探讨的,不能仅仅只有商业价值,还需要探讨下人性。

一个技术团队,曾经尝试做智能投顾,最终投资人给他提出了两个问题:

第一,你如何保证人们信你的分析?

你的解释可能是:我的策略非常精准,且获利效果惊人。

回答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就来了:既然你的策略如此牛,为何要公开,为何不直接募资,闷头挣钱就好?

这种方式的获利之高,远远高于你将智能投顾技术公开。

同样的问题,抛给了神奇的投资分析平台Kensho。

Kensho的创始人纳德勒,曾经发了一篇文章,阐述如何通过美元的走向,来预测标普500指数每周的走低。

结果第二天,纳德勒的电话快被打爆了,交易员在电话里,大骂特骂:“你这个叛徒,如果你发现这种关系,就用这种关系挣钱啊,你干吗公开它?”

最终,Kensho开发了神奇的沃伦软件,被认为是颠覆华尔街的开始。

很多人问过纳德勒,问什么不利用这个神奇的软件,成立自己的对冲基金,纳德勒说,“这种做法以前有过,我可不想做第N个这样的人”。

像纳德勒如此,在更大利益面前,选择后者的人,并不多。

这也就是长期以来,人工智能在金融行业的运用,并不显山露水的原因——掌握核心技术和数据的人,正在闷头挣大钱,他们并不想公开。

因此,人工智能在金融圈的应用,成了最低调也是最华丽的技术,它离金钱如此之近,近到常常让人忘了为什么出发。

全球应用

量化投资在国外已有30多年的历史。在国内,真正的量化投资玩家,并不多。

目前,国内量化投资的“智能”,多体现在“自动交易”股票、期权上,在投资组合策略上,还是以人工分析数据为主。

而智能投顾的含义,倒是迈进了一步,要求直接推荐最优的投资组合。

但是,智能投顾的突然火热,绝非只有阿尔法狗的推动,还有一个秘而不宣的缘由。

从e租宝事件后,P2P平台声名狼籍,许多网贷平台开始着手去P2P化,马不停蹄筹备转型。

“金融科技”,成为他们争抢的标签;相关的“智能投顾”等新名词,也成为推动网贷公司转型的炒作噱头。

近年来,智能投顾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智能投顾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超过210亿美元。

目前,全球知名的智能投顾平台大部分在美国,包括业界的标杆,Wealthfront。

Wealthfront主要为客户提供自动化的投资组合理财咨询服务。为了让智能服务更加精准,Wealthfront要求客户在注册前,先填写问卷调查,了解用户的风险偏好,再量身定制投资计划;

在客户确定投资后,Wealthfront将代客户向证券经纪公司发送交易指令,买卖ETF。

在整个过程中,用户要做的是填写问卷,评估、检查Wealthfront推荐的投资计划;具体的交易操作,完全交由Wealthfront负责。

截至2016年2月底,Wealthfront的资产管理规模近30亿美元。

在国内,有40几家公司宣布试水智能投顾,包括传统券商,金融科技公司和P2P转型公司。

例如老牌网贷平台宜信,也在今年推出了智能理财平台投米RA。

 “中国式”难题

虽然国内涉足智能投顾的平台越来越多,但却被质疑是跟风炒作;智能投顾,也更像是一个“营销概念”。

有观点认为,目前平台推出的所谓“智能投资组合”,只是将银行、基金、期货、保险等资产简单打包,并不智能,更谈不上定制。

这种猜测不无道理。

智能投顾需要大量证券市场数据,也需要建立理性的算法。但在中国,这种基础数据并不完善,智能投顾没有生根的土壤。

也就是说,虽然有发动机,可发动机的油,远远不够。

而P2P公司,往往对网贷数据更为了解,证券等其他投资数据,分析能力不足。

出了平台自身技术问题,宜信财富董事总经理王福星在朗迪峰会上表示,中国投资者理财习惯是短期获得高回报,对于智能投顾追求的长线投资、资产配置接受度不够。

中国投资,常常等同于“投机”,因此短线持有,就想急速获利者,居多。

这意味着,智能投顾还面临一个任务:提升客户长期资产配置的投资理念。

除此之外,智能投顾是否符合监管,也是一个隐藏的风险。

尤其是证券类的智能投顾,如果没有投资咨询牌照,并不能向个人投资者直接提供服务。

目前,证券投资咨询牌照从2014年后就没再批准过;而一个证券投资咨询牌,在2015年,报价已达1000多万。

沉淀数据

有人说,智能投顾,并没有本质上创造社会价值,只是重新分配了社会财富。

但值得注意的是,智能投顾将只属于高端人士的理财特权,拉低到中小投资人,在本质上,可以让财富避免出现两极分化,也就是“普惠金融”的一种。

在这种意义上,智能投顾,是值得开发的市场。

去年全球最赚钱的11个对冲基金经理中,至少有7个在用人工智能投资。

据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预测,到 2020 年,智能理财市场规模将突破 2.2 万亿。

国内涉足智能投顾的公司,也是小心翼翼,避免将“智能投顾”沦为P2P一样,成为鱼龙混杂的炒作概念。

他们确实在尝试。

比如,宜信、弥财将全球资产、美元ETF作为资产配置首选:一方面规避政策风险,一方面美元ETF数据相对全面,风险波动较小。

而数据、模型不足的情况,Wealthfront方式,倒是值得效仿。

Wealthfront的前身是一家投资咨询顾问平台,当时,客户在平台注册后,即获得1000万美元的虚拟货币。

在前期,Wealthfront会邀请投资者进行虚拟投资,并支付业绩优异的投资者佣金。

如此,Wealthfront就能获得宝贵的投资数据,成为日后平台提供定制化产品的基础之一。

目前,智能投顾在中国,不仅引进晚,而且面临各种“中国式”问题。

涉足智能投顾的平台,也在摸索、试水,根本谈不上盈利。

宜信的投米RA,目前就是零费用给客户服务。

目前,智能投顾的发展,最关键的,就是潜心收集数据,培育机器大脑。

但这个过程并不简单,这是一场心理研磨之战,不停与内心的欲望斗争。

很多人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剑走偏锋——成功常常是给那些,经得起繁华、耐得住寂寞的人。

(更多深度内容,欢迎关注公众微信号:一本财经)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