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一、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

2013年因为余额宝让互联网金融这个词被瞬间点燃。

打着互联网金融的旗号,P2P、支付、众筹、门户金融等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当所有人都认为互联网金融将肩负着颠覆传统金融这个长期垄断行业使命的时候,然而3年不到的时间就被现实狠狠的打了脸。

2015年下半年监管也逐渐收缩了互联网金融的管理和尺度。于是大家又趋之若鹜的躲避互联网金融的帽子,积极寻找新的名字代替,于是就出现了清一色的科技金融公司。希望通过科技的外衣实现突破,这时你发现每家标榜科技金融的公司,都在向你阐述他们有如“阿尔法狗”一样牛逼的自动审批自我完善学习的功能。殊不知连扎克伯格都说,现在的人工智能分为两类,模式识别和智能的自主学习。而对于当前的科技能做到的也仅仅是复杂的模式识别系统。

二、市场越来越知道不管什么金融把风险玩好才最重要

不论是互联网金融还是科技金融,最终玩的还是金融,在互联网金融和科技金融的名词变化中,我们其实是看到了市场的理性变化。互联网金融关注的方向是互联网的属性,是流量、规模、效率等因素。而科技金融则更多的关注是效率、模型和风险等因素。这种变化是市场对金融风险深入认知的变化,是这三年来互联网金融风险爆发后市场对金融风险理解的理性回归。

三、余额宝的成功并没有看上去的那么冲动

余额宝的突然爆发,一个因为降低购买门槛、进行阶段性利率补贴和高流动性的线上货基产品,为什么能带动形成互联网金融的热潮。原因林林总总,个人浅见,最核心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门槛降低的足够,足够到再屌丝也可以触及;

2、开始阶段的高利率补贴和高流动性,让人们突然发现鱼和熊掌原来可以兼得(尽管事实证明并不可以);

3、支付宝原有大规模沉淀客户和资金需求的集中爆发,可以说没有支付宝长时间、巨量的沉淀客户和资金,就不会有余额宝的快速爆发;

4、金融一直是高大尚被高度垄断的行业,理财一直是被视为狗和五万以下不能入内。所以当一个卖百货的互联网屌丝企业(你不得不承认大多数的互联网企业都是屌丝或屌丝商品类企业)玩一个让所有人都能参与的金融产品的时候。所有人都拿出了仇富、打倒美帝国主义甚至是爱国主义的热情去支持它,以为这样就可以让人民当家做主、世界公平、瞬间实现城市乌托邦。你知道,这分明是民众美好憧憬简单累加的意淫和假象结论。

大多数的P2P公司都是民间借贷公司买个系统软件的拼装货。他们中大部分人可能也知道自己换汤不换药的模式,没有长久和做大机会,最多捞点民众美梦醒来前的过程利益。当然也不排除自己也被带入梦中的傻子公司。但三年来不断抽过来的大嘴巴子,让大家不得不梦醒。聪明的赚的盆钵满满,入梦的发现春梦真的了无痕,贪婪的会理解“出来骗总是要还的”。

站在现在看过去我们都是智者!

四、P2P公司的机会基本已经没有了

不要轻易试图去预测未来,扎实的做好现在等待机会,因为机会会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现在我们不难发现互联网金融首先你要是互联网,没有海量客户你就不是互联网;需求集中后爆发容易,集中激发需求就难了;而且集中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需求是什么,需求是动态变化的,集中到不同阶段会衍生出不同的需求。

阿里在成立淘宝的时候没想过会有支付宝;成立支付宝的时候也没有想到会有余额宝;有余额宝的时候,也没有把蚂蚁金服、消费金融(花呗、借呗)和芝麻征信都设计好。未来从来都不会被设计,未来也从来都不能被预测,市场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也随处可见。

做互联网金融,如果没有海量存量客户、没有存量资金、没有频繁交易、没有资金滞留,你不会有机会。因为没有交易就没有资金流动,没有资金流动就没有收益,没有收益就没有金融需求。而没有海量的用户和频繁的交易,做门槛低的小额金融,也形成不了规模。如果成本和风险还无法降低和有效控制,金融的机会又会在哪里?所以没有了解到余额宝成功的本质,盲目的做互联网金融也很难有好的出路。

金融的粘性很弱,能给予客户甜点的地方不多,金融的溢价基本全靠品牌,客户对产品的甜点很少,不像很多实物,造型、包装、设计、材质、使用效果等很多因素都可以吸引客户,而金融只有利率。

财富端最重要的是品牌和利率的共同影响(除非你有控交易的存量资金,但活期类产品因时间错配的风险又被监管看得很紧),保守的投资者会根据品牌来选择投资,最终可能也是在他们感觉相同的好品牌下选择利率略高的;激进的投资者关注利率,也是在所有较高利率的机构中再横向对比品牌。

最终投资者都是看品牌和利率的结合,品牌能产生的溢价影响非常强,陆金所一年期C端5.5而宜信要7以上,即使宜信的资产和陆金所差不多甚至更好,但却因为品牌的差别造成了非常大的溢价。而且品牌的建立需要很长的时间,宜信做了十年都很难说有品牌,民众可能会觉得宜信比一个刚成立的民间P2P也好不了多少,甚至会觉得不如一个刚成立有国资或银行背景的P2P。这说明短期是很难建立品牌优势的,陆金所们都是因为拼爹的成功。

五、认清方向耕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大而全,生态圈都是巨头的机会。围绕巨头服务或者甚至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有机会。关键是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主攻自己的客户群体。屌丝理财的资金端个人觉得没有未来,新木桶理论和积木式创新要求我们要学会合作。

经过3年的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机会逐渐出现分水岭。从民间金融买套软件的模式,如果还没有改变,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了机会。在“资产获取、风控审核和资金获取”三方面的成本和效率,横向对比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有机会也不是你的。这些机构有些是有很重的线下获取资产的团队,有些有线下获取高净值客户的财富团队。像江南愤青宇哥说的一样,有这两类能力的公司深耕各自的领域应该还是有机会的,要做的就是在各自领域思考如何降低成本,提升效率。

另外一类标榜科技金融的公司,不论鼓吹风控多么牛×但如果获取资产的能力没有,就是有“阿尔法牛”也无济于事的。而资产的获取除了刚才说的线下队伍外,就是那些纯互联网公司或以服务工具起家的互联网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有现成的流量,甚至是体系内能产生资产。

互联网金融公司最大的痛点是流量问题,新客获取的成本越来越高,会员体系又因为上面说到的金融产品的属性很难建立。所以获客成本始终无法降低,初期靠补贴烧钱换来的客户本来以为后期的成本会大幅度降低(这是互联网企业的思维),但事实证明他们成不了你的老客户,下次激发购买还要烧钱。而且最可怕的是他们都是屌丝客户,忠诚度不高不说,人均的财富值又很低,需要特别大的量才能形成规模,如果没有大量的用户基础,很难匹配资产的需求。

再说屌丝客户就算给了你忠诚,他们也有心无力支持你更多价值。你可能会说中国还有那么多中层可能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最大的机会。但看现在中层无论是收入还是负债比,你就会发现这个社会就是高净值和屌丝组成的葫芦型,要发展成橄榄型社会形态还需要时间。大部分互金企业等不到那个时候,就算等到你的获客和维护成本依然是个问题。

流量如果不是你的机会,你就要想如何提升产能。

对于当前所有不论是互金还是科金公司来说,首先要问自己是互联网起家还是金融起家。你要问自己月活有没有50万,转化率2(年24),人均10000元投资,你每月募集资金的能力就是一亿。日活、转化率和投资额哪个是你最容易提升的指标......

如果你没有互联网的客户基数,那你就要想办法提升客户的转化率和投资额度。那么客户粘性和信任度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粘性在互联网上能实现吗?BATJ可以,他们有购物、社交和搜索的需求粘性,普通的互金公司很大程度上都没有。也就是说你既没有流量也没有粘性,如果你要硬着头皮做机会在哪里?

美利金融前几天刚宣布放弃理财端,专耕资产端。因为资产端当前风险控制的模式和效率还没有完全线上化,除了阿里京东控交易有比较丰富消费数据的花呗和白条(事实上他们还是产业链的优势,知道资金的流向,加上当前有一定价值的消费数据,但这些都是需要很高门槛的),就是腾讯大数据的微粒贷,事实上是银行牌照的优势,没有征信只凭借大数据微众是不敢放款的,而且他们还拉着和银行一起玩共担风险,因为他是互联网巨头,有你无法比拟的用户群。

银行家们虽然内心仍看不起(因为他们自以为是惯了),但发现依靠它效率真的会高很多。其他家我们还没有看到更好的线上模式(51人品算是独特的一个,也还需慢慢历练)。所以短期线下做好资产端应该还有机会。另外就是高端理财的机会,中国的财富管理发展到今天都是卖货行为,很少有机构有GP的能力,现在看诺亚宜信在往这条路上走。打破刚兑的未来的财富管理市场,需要真正有良好的资产管理能力的专业机构,使得财富保值增值来吸引高端的投资者。

六、机会永远都在……

金融的核心是永远都是风险,风险的核心是风险披露后的管理能力。如果你压根不知道风险是什么就很难管理风险,也不可能进行风险评估和定价。作为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的时代,思考如何有效且高效的控制风险是前提。要想在这个大环境下赢得一席之地甚至蓬勃发展,还需要拥有更多能力。

互联网公司有天然的流量基础和客户粘性,他们做消费金融(还与银行强强合作)估计会无人能敌。剩下的机会是原本实业巨头丰富的产业链金融机会(比如电器巨头、百货巨头、地产30强等),剩下的围绕产业链深耕的垂直领域也有一些机会,而最后就是在中国这个中层快速成长的社会形态下专业的财富管理的机会。

资产端还没有完全线上,特别是非信用类。线下资产端还有机会,B端机会更大。

未来会越来越缺资产,核心原因是浮躁是我们社会当前的主旋律。专业的人太少,拉皮条的太多,靠传统的风险逻辑既控不了风险也发现不了新的机会。蓝领没有形成主流,是因为大家领子还没有蓝的时候就开始觉得自己是白领甚至金领了。

我一直说我们要像做天使投资人一样做信贷业务,现在的风险管理对借款主体的了解永远浮在面上。

专业的时代才刚刚开始,市场水货太多,机会才真正来临。但钱一定是越来越难赚了,拉个皮条就想捞一笔的机会越来越少。

消费金融门槛非常高,基本是互联网巨头和银行合作的天下。

民间高利贷永远都有机会,别扯互联网的事,安心的做自己的人脉圈和老客户,并且和他们一起成长。

理论上所有垂直领域只要是前景好的行业都有金融机会,比如二手车领域,出境和度假游,教育培训机构等。

另外,我想说的是屌丝创业应该去做实业,金融的门槛一直都很高,互联网现在也很高。

如果很幸运你是理工技术男,就在技术转化商品的这个部分创业,我们的理论研究并不差而且可以寻求外部合作,我们的生产制造也非常牛。但将技术转化为商品的这个部分太缺乏,相信有很多机会。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