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通过统计60多款近些年来的互联网保险创新产品后,FinPlus FinTech投资基金发现,所有关于互联网保险产品创新的逻辑都可以归结为两点——从场景出发和从互联网特性出发。

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资料显示,2015年前三季度互联网人身保险保费首次突破千亿元,实现累计年化规模保费1181.9亿元,为2014年同期4倍,同比增长高达332.24%。

2013年到2015年,互联网财产险保费规模从236.69亿元增长到768.36亿元,增长了225%,互联网财产险占比由3.7%提升到了9.1%。

互联网保险已经成为了热门,而关于互联网保险的创新不断涌现,从销售渠道、售后理赔、定价核保等多个环节不断渗透,而产品创新是比较瞩目的一个部分,也最容易让人感受到互联网对保险行业的“改造”。

而关于“场景和互联网特性”这两点认识,也许能帮助更加清晰地认识纷繁复杂的保险创新,从中抽丝剥茧出保险创新的有效规律。

创新与炒作齐飞 热点同槽点共存

在近60款产品中,既有像“UBI车险、航延险、癌情预报、手机碎屏险、雾霾险、正品险、老人防骗宝”等既实用又非常有创新特色的产品,也有像“忘穿秋裤险、蜜月意外怀孕险、吃货险、家务无忧险、堵车险、加班险、防小三险、熊孩子险”这样被认为是纯粹“炒作”的险种。

互联网既为保险业带来了创新性的推动力,提供了发展的机会。同时,也被认为是各种“炒作”现象背后的源动力。

据FinPlus FinTech投资基金统计发现,直接跟传统保险公司相关的产品有23款。由此不难发现,其实传统保险公司在进行互联网创新方面并不保守,甚至很多诸如“忘穿秋裤险、蜜月意外怀孕险、吃货险、家务无忧险、堵车险、加班险、防小三险”等颇具槽点和互联网特色的保险产品都是由传统保险公司推出,传统保险公司俨然成为了保险产品创新的“主力”。

在诸多产品中,FinPlus FinTech投资基金发现,创新的方向上各个创新主体也是各有千秋。创业型公司还是主要集中在开发“场景化、碎片化”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更容易“被需要”,或者从保险全流程的某个环节切入,如现在非常火热的保险中介平台。

而大众化的创新产品,典型的如退运险、手机险和正品险,很多都是传统保险公司和互联网公司联手打造。

而互联网巨头则有足够的实力和兴趣去开设独立的的保险公司,这样新创设的公司,既有专门基于互联网进行创新的如众安保险,也有的是针对保险业某个传统领域,如今年8月初,腾讯旗下子公司北京英克必成科技有限公司参与发起设立的和泰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正式获得保监会批准。

槽点不只是为了炒作 互联网特性带来保险创新机遇

2016年初,和讯网保险中心对互联网保险产品创新进行了调查,并给出了一份网友吐槽最多的互联网保险创新产品榜单,榜单上有京东金融联合中国人寿保险推出的忘穿秋裤险;中国平安推出的蜜月意外怀孕险;国华人寿推出的吃货险;百年人寿和支付宝联合推出的跑步无忧险;财客钱包与华海保险联合推出的加班险。

这些产品被吐槽的原因是“实用性不大”,被认为只是为了博取眼球,并引发了人们关于互联网保险创新的担忧,因为“总是在炒作概念”。

但是,跳出保险的圈子来看,其实互联网保险的兴起本质上就是信息技术对全社会进行全面改造在保险行业的体现,是互联网在保险行业发展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也是互联网发展必然导致的结果。

这样看来,保险行业的一些看起来似乎有些莫名其妙的创新,也就不足为怪了。因为如果站在互联网的角度看,很容易发现,这些创新很自然地反映了互联网的特性。

互联网有什么特性?公平、透明、分享、参与、高效。而且,这些特性正在通过互联网影响着保险业的发展轨迹,这对在中国名声不太好的保险业而言,其实是一个改变形象的机遇。

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UBI保险产品的流行。

创新性互联网保险公司车挣通过和保险公司合作创新了一款车险产品,用户只需把“车挣盒子”插在汽车的OBD接口,就可以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到的汽车和驾驶数据进行记录。根据这些数据,车挣为用户提供了基于驾驶行为确定保费的保险产品,推出不开车返保费、优选优保、高速拥堵险等创新型保险。

表面上看,这块产品是一款由技术引发的产品创新,但背后其实是互联网的“平等精神”引发的技术变革在具体保险产品上的体现。

该款产品的创新主体车挣向车主承诺在当天24小时不开车,即可返还一天的保费,一个自然月中,用户返还次数以5天为限,全年停驶返保天数则不得超过52天。这种基于使用的保险产品对于很少用车的车主而言,改变了传统的车险产品“一刀切”的经营方式,对他们而言就是“不用为其他高频使用的人付账”了。在互联网使得“平等”的思想深入人心的今天,这款产品的特征更容易收获人心。该公司根据目前的情况预计,2016年他们将获取超过100万用户。

这样的互联网思维还有很多,也正在改变着保险业。

国华人寿推出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购买的养老保险产品,所获收益也从网络账户中自行提取,使养老更加简单快捷。该产品虽然更多是销售渠道创新,但也体现了互联网“高效”的特性;

阳光保险推出了一款全透明的互联网保险产品“健康随e保”,作为他们试验“去中介”、“互联网售卖”的试金石产品。“健康随e保”一改传统保险难以实现自主选择、多元搭配的缺点,为消费者提供了癌症、6项重疾、25项重疾、42项重疾四款重大疾病保险套餐;同时,精简免责条款至3条,极大地打消了用户“投保容易、理赔难”的普遍担忧。这体现的是互联网的“透明”特性;

阳光保险推出的“阳光星运动健康管理计划”将重大疾病保险与健康管理有效结合,通过手机APP指导用户科学、有效的运动,降低重大疾病的患病风险。用户可使用APP记录每日运动数据,如果用户运动年累计达标在200天以上则能获得保费全额返还,如完成160天则返还70%保费,如完成100天则返还30%保费。 这体现的是互联网的“参与”特性;

类似的这样具备互联网特性的创新产品不胜枚举,不管是由传统保险公司还是由创业公司创造,他们无不把对互联网的理解渗透到产品中去。也许,这些特性脱离了互联网也会存在,但事实却是互联网凸显了这些特性的重要性,并为实现这些特性以发挥他们的实际价值提供了一个更有效的载体。

所以,从互联网的特性出发,去进行互联网保险产品的设计,是一个需要被认真考虑的创新思路,而不只是简单地被认为是在“炒作”。至少,那些槽点满满的产品让人对保险的形象发生了一点改良,不再是“欺骗”,而是显得更加“接地气”了。

从场景出发创新 合作成必然趋势

场景化、碎片化、高频化、低门槛、定制化……

在形容互联网保险的发展趋势时,这些词都会派上用场,并被一遍遍重复。但是,在FinPlus FinTech投资基金看来,上面那些用来形容互联网保险未来的词都可以被总结为“场景化”,而后面那些词是用来对场景化进一步的定义和修饰。

认识这一点意义何在?

场景化具备非常丰富的内涵,并不只是消费“环境”,但现在更多的观点是将场景与环境“等同”。场景化具体说就是对人群进行细分的一个手段,它的细分切入点和标准是多样的,可以从环境上区分,也可以从年龄、时间、性别、政策、社会环境等多个角度出发进行细分。

这样做的好处是通过人群的细分,能够通过反馈的数据更精准地把握需求,从而设计符合需求的产品,以提高保险的触达和成功率。所以,场景化最后导向的结果就是产品和需求的结合。

2014年年初,生命人寿在淘宝上推出了一款名为“小鞭炮”的意外险。这是国内第一款针对少年儿童烟花爆竹意外的保障险,保费为9.99元,主要覆盖孩子春节和寒假的意外保障,投保年龄为3-16周岁的少年儿童。

小鞭炮这个产品具备“低门槛、高频化”的特性,是从场景切入进行保险产品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而其切入场景的切入口是“时间(春节)、年龄(小孩)、社会环境(放鞭炮风俗)”等多个角度。

这为如何从场景切入进行产品创新做了一个很好的范例,也很好地说明了“场景化”与“碎片化、高频化、低门槛、定制化”这些保险产品“未来趋势”的关系,后者是对前者的定义,是场景化的产品反映出来的特征。

这个认识的现实意义就是提供了“正确”地进行产品创新的思路,就是从场景切入,而不能只是悬空地谈碎片化、定制化等概念。

而场景化又必然导向保险业的“大融合”,因为险种越来越多,最终的结局就是定制化。但是,定制化面临着一个矛盾,就是小众化的产品和保险业的黄金法则、大数法则的冲突,没有足够的数据就不好进行产品可行性的评判及产品细节设计。而这中间,两个东西的结合,可以克服这个问题。

首先是互联网的技术,比如大数据、可穿戴设备等。通过这些技术所获得的数据,可以改变原有的保险产品设计的数据内容和基础,为更详尽地分析人群提供基础,也就是通过互联网的便捷性来广泛地搜集细分场景的数据。再就是需要传统保险的专业度,比如在精算、定价、核保等诸多方面。

只有这两者结合,才能适应将来越来越小众化的产品形态,克服其中的矛盾。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保险业的融合将是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可能趋势。

这也提醒了在互联网保险行业经营的主体,合作是为未来做好准备的必要工作。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