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尽管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关于它前景的争论却一直没有停止。互联网金融究竟是一股积极的革新力量还是可怕的市场泡沫?

未来互联网金融究竟会如何演变, 现在下明确的结论还太早。不过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很清楚,即取决于互联网技术能不能有效地帮助解决金融交易的本质挑战——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金融风险基本上都是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比如不了解交易对手、不了解投资项目等。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交易发生前的逆向选择和交易发生后的道德风险。如果互联网金融能够在降低成本的同时有效地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比如帮助风险定价或者信用评价,那么即使未来监管收紧,互联网金融仍然会有生存空间。

发展普惠金融是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所谓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

经过三十几年的金融改革与发展,中国已经建立起一个庞大的金融体系,不但金融机构种类齐全,金融市场规模也很大。但同时抑制性金融政策仍然相当普遍,监管当局仍然日常性地干预利率、汇率、资金配置和资本流动。正规金融体系只是为高盈利企业与高财富家庭提供服务,超过70%的中小企业、农户和城市低收入家庭并没有享受到好的金融服务。为这个潜在的客户群体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正是发展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

近年来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试图缓解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包括强制性地要求商业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贷款、规范金融部门收费行为、定向增加为小微企业和涉农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供给和建立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如民营银行等。

这些政策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融资困难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缓解。有效的风险评估和合理的风险定价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基本前提,目前大多数传统的金融机构却很难做到。2015年五家新型民营银行挂牌,其中微众和网商两家网上银行正在试图解决远程开户的问题,剩下三家各自只能开设一家分行。因此,它们能够服务的客户数量非常有限。

而互联网金融具有普惠金融的一些基因。

传统金融机构不愿意为中小企业和普通百姓服务,其实是基于成本收益分析的理性选择。评估普惠金融典型客户的信用本来就很困难,在一个征信系统不发达、诚信缺失的市场尤其如此。

同时,普惠金融客户的金融交易规模都比较小,平均融资成本比较高,但因为政府常规性地干预利率与融资成本,金融机构很难做合理的风险定价。

互联网公司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的天然优势,在于一是利用大数据分析做风险定价,替代传统金融机构的尽职调查,显著降低成本;二是规避了监管当局对利率的干预,实质性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三是互联网技术的固定投资成本很高、边际成本却很低,也就是说平台一旦建成,它可以为之服务的客户群体几乎没有数量限制。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