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9月28日,全球贸易新常态与经济治理新框架研讨会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举办。在圆桌讨论环节,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中国 APEC 研究院院长盛斌发表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盛斌:首先非常感谢鞠建东教授邀请我来参加这样一个圆桌讨论,因为在前面一些不同的场合中,也听过鞠教授讲他华夏共同体的倡议。

但是这一次,我先说说我的感受,他又有所发展,有向前和向后的发展。向前的发展,是把华夏共同体装到一个贸易新常态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从全球贸易版图和新格局的角度,提出了以美国、欧盟、德国、中国为核心的区域价值链。

那么美国和德国,他们都有北美自由贸易区,有欧盟做依托。那么中国要想在这个版图当中有所发展和立足之地,也需要有一个依托。那么这个依托是什么?鞠教授讲了,它的观点就是建立和发展华夏共同体。

那么我说向后的延伸,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他提出了对中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提出了一体两翼这样一个战略。所以我觉得他的研究,在他原来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延伸,给了我们更多的启示。

我想主要围绕全球贸易新常态,或者叫国际贸易的一种新格局,发表一些评论,也谈一点自己的感受。

这个研究当中的第一步,就需要我们说的科学分析和统计的分析,能够确定全球价值链,或者区域价值链当中的中心是谁。鞠教授它有几张图,非常显现能够体现出来。

我的感觉和建议,这个方式是毫无问题的,但是可能需要更多的去吸收,在这些年来,关于全球价值链,特别是全球贸易核算增加值这些理论和时政的一些新的分析方法和结果。因为现在这几张图当中表示内部和网络之间的关系,主要还是基于贸易总量、贸易总体规模。

那么这里在全球生产配置,国际新型生产体系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国家的增加值贸易,在现在的整体贸易格局当中所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比如说,我某一个国家可能直接向另外一个国家出口产品,增加至出口,但是还有很大的可能,它要通过第三国,来向其他国家出口它自己的增加值。

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在日韩、中国和美国之间出现的三角贸易。我们明显会看到,在80年代,日韩对美国有明显的贸易盈余。但是随着国际分工的转变,日韩对美国的贸易盈余在大幅度的减小。而中国对美国的贸易盈余在增加。那就是因为中国需要从日韩,有大量的中间产品的进口和资本品的进口,然后再向美国进行出口。

所以我的建议,可能在我们总贸易研究的基础上,如何以增加值为基础,全面核算的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格局,也可能不会改变现在的基本结果,但是会更准确。同时也可能会发现一些更有兴趣的,更有意思的一些结果。

那么第二个就是在确定国家之间贸易关系的时候,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贸易的分类。比如最终产品之间的贸易和中间品、资本品之间贸易的关系不一样。比如某一个国家,它是最终产品吸收的大户,那么它像一个巨大的磁石和消费市场。那么如果进口了大量的中间产品,那么只能说明它融入这样一个区域或者全球的价值链。那么这种关系对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管理的影响和含义是不同的。

那么第三个就谈到三足鼎立概念,三足鼎立我觉得这里有些问题,可能还需要再具体的剖析。比如北美自贸区和欧盟,它是一个天然的自贸区。而且它们之间的贸易,相互依存的关系,很大程度是历史上和已有制度安排的保障和推进,欧洲一体化、北美自由贸易区。

那么东亚的问题,就相对的负责,一方面来说,东亚现在所形成的网络,更多是在市场基础上,靠市场来驱动的。那么通过制度安排推动一体化进程,只有在近10年当中才有所推进。

另外在亚洲内部来说,我们看到其实东亚全球价值链发展的转变,就是由日本转移到中国。但是这种变化的格局和原因,其实协调不一样。我们如果回顾日本在六七十甚至八十年代的经历来讲,日本更多的按照小岛清的话来讲,叫顺贸易导向的对外投资,和最终从这些国家反过来进口大量的消费品,来形成它在亚洲的格局。

而中国的情况,更多是通过吸收外国直接投资,以及形成巨大的生产能力来确立它在亚洲的地位,我想这是一个要明确的地方。

那么第二个,东亚这样一种分工体系,跟北美特别是美国的体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它不像欧洲,是一个相对独立,或者说东亚和美国广泛意义上来讲叫亚太地区,他们之间实际上也在形成一个区域价值链。如果你们去看,建东老师这个图的话,不管在老的和新的当中,亚洲和美国之间的关系非常明确和紧密。过去日韩和美国现在中国跟美国,甚至中国跟巴西。

那么第四个建议,现在的研究可能数据有些问题,有些还是局限在货的贸易,但绝对不能忽视服务贸易。服务贸易是未来贸易发展最重要的一块,而且现在还有数字贸易。由于统计的各种原因,数字贸易可能被低谷,或者不准确,如果我们把现代更高级的贸易形式,加到这样一个全球价值链分析的过程当中来,也可能是刚才我们讲到这种情况的格局就有变化。

我刚才讲得这段内容当中,我想有一个中心的含义,可能从结论的含义来讲,用各种更新的数据、观点来观察全球和区域价值链的时候,我觉得有可能中国在地位会被高估。而日本和美国的地位,可能不像我们想象的会下降或者更低,所以大家要更加客观的认识这个问题。

最后一个新常态,新常态更多全面来讲,应该是从速度、规模、趋势和结构这些不不同的角度看一看,现在贸易的状态,跟过去的状态会有什么样的差别?今天鞠老师可能更多围绕着速度和结构两个原因来讲,他的主要结论我都非常赞同。

但是这里面,可能还有一些内容,我觉得可能适当的加以强调:

第一个:三个区域价值链的形成,我感觉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了,本质上来讲,不是多么新的东西。但是确实有变化,这种变化恰恰在于,中国在分工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变化。

第二个:东亚地区,这些年随着中国的劳工成本、环境规制等等各方面的变化,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在东亚地区的生产,有分散化的趋势。这个会构成我们未来新贸易、新常态的趋势。比如说印度、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现在吸引投资和贸易方面的发展。

第三个:中国现在虽然经济转型、经济结构调整,中国由过去传统意义上的出口大国,现在在向进口大国的角色转变。从一个吸引外国投资的大国,向对外投资大国的转变,这两个转变对中国确立在全球和区域价值分工体系当中的核心地位,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很大程度上来讲,我们借鉴过去美国在全球贸易体系格局当中的地位,这种变化征兆着中国未来的作用。

第四个:亚洲这样一个体系和欧洲之间的关系,如果我们从图上来看,好像不是特别近。但是至少中国和欧盟现在的贸易量是非常巨大的,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而且一带一路应该是联系了东亚生产体系和欧洲生产体系。

第五个:最后鞠老师讲到一体两翼,它的一体是华夏共同体,两翼路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我觉得我的理解,中国的两翼一边是往西,通过一带一路,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亚洲跟欧洲,从小的方面来讲,是中国跟西欧。另外一翼,实际上中国要想确立在全球治理和国际当中的地位,必须要立足亚太地区,特别是东亚。就是你要像东就是亚太,要向西就是一带一路,向欧洲。

这个跟美国现在搞的,从新规则、贸易治理角度来讲,它搞的两翼,双翼外交,一方面跟欧洲搞TTIP,一方面跟亚洲搞TTP,实际上是非常类似的。

第六个:最后一点,从速度上来讲,刚才鞠老师、林老师都讲到了,全球低迷的原则,他分析的原因我完全同意。我想补充一点,还是要非常重视,在2008年发生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价值链格局和特征的变化,对全球贸易低迷的影响。应该说全球贸易今年是负增长,而且这几年连续低于3%低增长,低于全球增长率萎缩,这是一个很不正常的情况。

除了刚才几位讲得,特别是林老师讲到全球需求的紧缩之外,全球价值链和生产格局的变化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现在已经很多研究证明,全球价值链特别2008年、2009年贸易崩溃导致价值链从供给端和需求端严重的冲击,以及这些年来出现的价值链长度的缩短,和发达国家出现再工业化,很多投资从其他国家撤回到发达国家,都会对全球低迷形式造成影响,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