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成熟和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正在逐渐改变客户的金融消费习惯,影响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客户群体将目光从传统金融业务转向互联网金融领域,给予传统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较大的挑战。因此,研究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发挥自身优势,提前布局并调整业务发展战略,确保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情况

互联网个人信贷业务发展快速

目前开展互联网个人信贷业务主要有商业银行和非银行系的互联网金融企业,互联网技术逐步扩展并日渐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影响到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对个人融资产生了深远影响。

商业银行互联网个人信贷业务开展情况。商业银行的互联网个人信贷业务主要以信用卡以及其他能够触网的个人消费贷款为主,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自助服务体系,为客户提供综合化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的金融服务需求,提升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互联网产品的认可度。截至2015年年末全国信用卡发卡数量为4.32亿张,人均持有0.29张,卡均授信额度为1.64万元;授信总额为7.08万亿元,余额为3.09万亿元。

互联网金融企业个人融资业务开展情况。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展的个人融资业务模式主要有P2P网贷、阿里小贷、众筹融资等。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P2P网贷平台约2595家,历史累计成交金额约13652亿元,贷款余额约4394.61亿元,涉及人数约3000万人;众筹融资历史累计成交金额约140亿元,贷款余额约114.24亿元,涉及人数约7231万人。

电商交易逐渐成熟为商业银行个人信贷奠定良好业务基础

目前,互联网金融已逐渐成为一个消费流行时尚,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喜欢网络购物的群体逐渐由年轻人向中青年扩散,为商业银行开展互联网个人信贷业务奠定了良好的业务基础。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电商交易额达到20.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27%;其中,网络零售总额达到3.88万亿元,同比增长33.3%。

互联网将成为商业银行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随着2013年以来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了较大的冲击。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竞争,商业银行必将调整发展战略、服务理念,创新产品和改变服务方式,不断推出符合互联网金融特点的个人信贷产品,以适应互联网技术发展、消费者消费行为转变的要求,因此,互联网成为商业银行提升个人信贷业务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如中国工商银行的网贷通、逸贷、卡贷通等等,这些产品都体现着这种转变。

互网形势下商业银行发展个人信贷业务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企业、电商系平台公司、支付公司等已经尝试开展个人融资服务,分流了商业银行的一部分个人信贷业务,特别是个人消费贷款;同时个人融资的线上模式也对商业银行传统个人信贷经营模式带来较大的冲击。

商业银行发展个人信贷业务的优势

资产规模大,品牌信任度高。截至2015年年末,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总规模达150.94万亿元,个人客户约9.09亿户;再加上商业银行较早建立个人信贷产品体系,塑造个人信贷品牌,有较高的品牌信任度,客户资源较为丰富,市场认可度比较高,相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竞争优势较为明显。

数据资产丰富,可靠性较高。商业银行在办理传统业务中产生了大量真实的客户金融业务数据,如代发工资、水电税费代缴、资金存取、信贷交易等数据,这些都是互联网时代的核心资产,商业银行如果能够较好地梳理、重构这部分数据,这些数据资产必将为互联网金融时代个人信贷业务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业务基础。

实体网点多,竞争优势明显。截至2015年年末,商业银行实体网点约22.40万个,众多的物理网点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业务咨询、办理以及其他贷后等服务,这些为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实现“线上体验、线下服务”个人信贷业务“O2O新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础,能够有效满足客户专业化、个性化和综合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相比竞争优势明显。

商业银行发展个人信贷业务存在的问题

大部分商业银行都遵循“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但在实际执行中还是“以产品为中心”居多,在经营理念、业务流程、队伍建设和风险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互联网金融时代这些问题可能会阻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重担保的理念普遍存在。当前,商业银行个人信贷业务中抵押类贷款占比超过85%(以四大行占比测算),抵押房产仍是在办理个人贷款时候考虑的第一因素,但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重数据轻资产”“重数据判断轻担保物”预计将是一个发展趋势。然而,商业银行虽然拥有个人客户的各类真实的金融交易数据,但这些数据都是割裂在各个业务条线,当下仍未能实现有效的梳理和整合,无法起到对互联网金融时代发展个人信贷业务难以实现有效的数据支撑。

业务流程和产品设计脱节现象严重。商业银行在设计业务流程和产品的时候,对客户的消费行为、市场需求等调研频度和深度不够,对新生业务模式的摸索较少,往往在监管框架内设计个人信贷业务流程和产品时,更多考虑银行自身利益和风险把控,忽视了客户的真实、合理的融资需求,设计的产品和操作流程较为复杂,业务体验和产品操作等与客户要求有较大差距,进而影响产品的销售。

人员缺乏稳定且质量参差不齐。一方面由于个人信贷业务的特点,大部分商业银行推行的是个人信贷工厂模式,实行标准化操作,无须发挥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的要求不高,不利于客户经理业务的发展;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普遍存在“轻个人重法人”的现象,个人信贷从业人员的职业发展、薪酬待遇、归属感等较差,人员流失和换岗情况较为严重。这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个人信贷业务缺乏一支较为稳定的队伍。

风险管理自动化程度不高。互联网金融时代人们生活的网络化程度越来越高,“在线常态化、购物网络化、社交虚拟化”的网络生活方式就逐渐呈现。而商业银行的个人信贷风险管理主要还是以人工干预为主,无法跟上市场生活方式的发展趋势,不利于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的把控,对业务渠道、信息处理及风险识别带来了一定的时滞,进而影响着个人信贷业务的风险预警、缓释和提前化解等。

信用数据共享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商业银行除了自有数据,能够共享的数据主要有征信信息、公安司法处罚记录、工商注册信息等政府方面的数据信息;而电商平台等机构拥有客户通过网络购物产生的交易、履约、购买习惯等数据难以共享。由于这些企业的独立性较强,数据共享阻力比较大,再加上我国法律制度和信用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些都是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发展壮大个人信贷业务的障碍。

发展建议

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暂时还是难以撼动商业银行的领先地位,但是其模式的灵活性、体验的便捷性等对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在一定程度带来了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在个人信贷业务领域应提早布局,积极寻求创新和变革,才能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与非银行系金融企业的市场竞争持续保持领先地位。

转变理念构建个人信贷业务发展战略。商业银行一是应该理性看待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兴起,正确看待同业的产品互联网化经营所带来的挑战,深入分析自身的优劣势和面临的机遇挑战,寻找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网络化发展战略;二是转变风险管理控制观念,摆脱现有依托担保物的思想依赖,在现有个人信贷业务的客户基础和现有产品制度,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技术实现个人信贷业务管理的智能化、数字化和虚拟化,满足客户的便捷性和多样化的要求;三是着力实现个人信贷业务的产品、服务和渠道向线上化迁移的策略,建立个人信贷业务生态圈,打造“线上业务办理、线下享受贷后服务”的“个人信贷O2O新模式”,促进传统个人信贷业务向互联网金融时代新型零售银行的转变。

目前大部分的商业银行个人信贷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索,例如中国工商银行的个人逸贷业务,就是针对该行借记卡(或存折)、信用卡的客户在指定商户进行刷卡消费或网上购物时,按一定规则联动提供的个人信贷业务新模式,实现“消费+贷款”一步到位的产品体验,满足互联网金融时代客户的融资需要。

利用互联网技术再造个人信贷业务新流程。首先,商业银行应该依托互联网技术,整合线下业务渠道,搭建弹性化的运营终端和智能社区平台,打造开放化、模块化的业务流程和产品架构,实现系统、流程、产品、制度和渠道的灵活搭配自由组合,满足互联网时代客户多变的业务需求。其次,商业银行应该利用大数据和移动互联技术,结合传统个人信贷制度,再造个人信贷业务新流程,通过建立客户筛选模型,简化客户准入标准和优化业务操作流程,提高业务操作的高效、便捷。最后,商业银行应进一步提高个人信贷业务电子化处理程度和能力,实现24小时无地域限制的产品服务策略,以个人融资推动各类金融业务服务,增强互联网金融时代个人信贷业务的核心竞争力。

目前,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个人贷款网贷通业务,针对前期在该行办妥房产抵押担保后的新增贷款需求时,可直接通过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自助提款,实现贷款资金随借随还、实时到账、操作简便的产品特性,满足互联网金融时代客户融资的需求。

实施人才战略促进队伍人员稳定和素质提升。任何业务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高素质、稳定的人才队伍,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要想发展壮大个人信贷业务,应该实施人才战略促进队伍的稳定和素质提升。商业银行一是优化人员配备、做好人员的准入管理,要挑选素质高、学习能力强、团队意识强的人员充实到个人信贷队伍,并根据特长和意愿安排到合适岗位,提高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强化培训管理、提升营销水平,要经常组织产品、流程和营销技巧培训,促进个人信贷从业人员尽快熟悉产品特点、营销重点和风险要点,提高产品营销成功率;三是完善考核机制、做好人员晋升管理,要依据产品种类、业务量、风险等指标建立客户经理考核机制,将个人收入与业绩紧密挂钩,激发从业人员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同时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满足个人信贷业务从业人员的提升要求。

依托大数据建立个人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模型。互联网时代,客户的消费习惯和交易行为越来越能被数据化,网络化痕迹越发明显,购物场景与融资需求更为贴切。商业银行一是应利用这些数据化的客户消费特征,梳理分析具有明显表象、异常行为以及比较容易界定的业务场景和风险特征,总结归纳适合量化的考察指标;二是通过构建客户筛选、信用评级和额度管理模型,利用大数据的量化指标自动化处理,实现客户准入、额度预授信、自动核定的数据驱动,开发与消费场景契合、符合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化的个人融资产品;三是积极建立与互联网特征相适应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模型,加强客户的资金流向及用途、异常交易、资金回流等的监测,实现业务风险的量化评估和实时预警,推进个人信贷业务风险高发地区和产品的风险预警、缓释、提前化解等工作。

加强沟通谋求监管规定的差异性。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刚刚起步,业务运行模式和操作流程还在探索中,监管当局、参与各方的相关经验还较少,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一方面要积极与监管部门沟通,说服监管当局对互联网金融采取具有时代性和差异性的宽松监管政策;另一方面要加大与行业协会、互联网金融企业沟通合作力度,推动企业间各类大数据的标准规范和数据共享,推进信用体系和法律制度建设,才能在个人信贷业务的创新产品或者业务创新模式中建立风险防控机制,确保个人信贷业务运行过程中能有效剔除风险因素。

结论和展望

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更像是一次生活方式、商业模式和盈利方式的变革。因此,商业银行应该以审慎和开放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经营原则,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不断深化个人信贷业务经营模式、服务模式、业务流程和产品制度的变革,积极研究、探索符合本行实际情况的个人信贷业务互联网发展模式,打造高素质的从业队伍,利用大数据积极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实现个人信贷业务的网络化、系统化、智能化的发展和管理,统筹考虑传统个人信贷业务和互联网个人融资业务的竞争与促进,引导我国新兴金融业务和模式的健康、稳健发展。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