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17年4月5日,陆家嘴(600663.SH)发布《海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公司重大资产购买暨关联交易之持续督导工作报告书(2016年度)》。报告显示,中银消费金融2016年度净利润5.37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率168.5%。

银行系消费金融营收情况

据《2016年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金融债券募集说明书》,2013年度、2014年度和2015年度中银消费金融营业收入分别为2.05亿元、3.45亿元和10.11亿元,而净利润则分别为0.56亿元、0.9亿元和2亿元。

中银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成立于2010年6月,是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上海第一家消费金融公司。中银近几年来极少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之中,可谓是非常低调,但净利润却非常可观。

之前小编也整理过一批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在2016年的营收和利润。根据苏宁云商的财报,苏宁消费金融2016年度营业收入1.058亿,净亏损竟然达到1.89亿元。

根据招商银行的财报,成立于2015年3月的招联消费金融2016年末,营收达到了15.33亿元,净利润达到3.24亿元。

而重庆银行的财报则显示,马上消费金融公司截止到2016年12月营收达到3.47亿,净利润652.2万元。

同样是中国首批筹建的消费金融公司捷信,2016年1~9月,营业收入达48.38亿元,前三季度的净利润达到2.88亿元。

就目前已公布财务数据的持牌系消费金融公司来讲,中银消费金融公司无疑是闷声发大财,净利率局第一位。

截至目前,国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经达到23家,而其中八成以上都有银行背景。

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情况

银行系玩家打法

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大多还是主打线下场景,不过牌照除了更加严格的监管和更低的资金成本外,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似乎并不占什么优势。因为消费金融所面向的服务客户大多缺少征信记录,如何触达这部分人群并建立有效的风控体系或许成了银行系玩家的新难题。

其中,北银就曾因此而栽了大跟头。去年北银身陷“欺诈门”,多名用户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北银消费。随后,北京银监局公布了罚款150万的行政处罚决定。据最早爆出此事的《中国经营报》报道,北银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沦为中介的套现池。涉及客户约200人,基本每人名下都在北银消费有20万贷款,总金额在4000万左右。很多人拒绝还款,又为自己的征信档案上的逾期记录所愤怒。

事实上,这种结构复杂、可控度低的中介模式在多家消费金融公司都存在。偏重线下的消费金融公司,由于缺乏高效入口,就会格外倚重渠道,或多或少都存在依赖中介的问题。而金融则是一门必须尊重规律的生意,如何在规模扩充和风险控制中取得平衡或许成为大问题。

除了风控外,银行系玩家在科技创新方面也与互联网公司存在一定差距。金融科技无疑成为2016年最火爆的词之一,但在消费金融领域,这不仅仅是一个概念,如何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风控等一系列前沿技术成为反欺诈的武器、提高贷款效率和用户体验才是消费金融公司的终极命题。

不仅仅是获批的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其他银行也在分食消费金融这块大蛋糕。而且还积极和互联网公司合作来弥补自己场景和技术上的不足。

工商银行就于2017年1月5日推出了个人信用消费贷款产品“工银融e借”,而且优惠利率达到4.35%。此前工商银行刚刚与乐信集团合作。而中国建设银行也在近日和阿里巴巴、蚂蚁金服达成战略合作。

在蚂蚁金服和京东金融纷纷表示要专注于自己擅长的科技领域时,银行玩家们则纷纷拥抱互联网公司,来弥补自己在用户数据和技术上的不足。

消费金融的甜头谁都想尝上一口,但要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场景、风控、技术缺一不可。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