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试点与应用,科技金融正在重塑全球金融业。从国内看,第三方支付、网络融资、互联网理财等互联网金融新业态,已从最初的弥补传统银行服务盲区,到全面切入银行存贷汇等各项业务和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等核心领域;从主要服务长尾群体,到逐步拓展高价值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同时,金融科技公司也从传统金融机构“颠覆者”的角色,到现在开始与传统金融机构优势互补,如工农中建四大行相继与BATJ四大互联网巨头战略合作。面对Fintech蓬勃发展大潮,商业银行应明确自身战略定位和发展重点,做好金融科技创新。

一、国内银行金融科技应用的发展历程

市场需求、技术进步和监管变革是金融创新的三大动力。从历史来看,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一直是金融科技应用的探索者和践行者。 从国内来看,我国金融科技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上世纪70年代-90年代期间,以计算机操作逐步代替手工操作,并实现交易流程电子化为标志的金融科技1.0时代。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之后,以网银、手机银行应用为代表,电子渠道交易占比快速增加的金融科技2.0时代。第三个阶段是2013年以来,以“前台场景化、中台智能化、后台云化”为创新趋势,移动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全面渗透到金融交易前中后台为代表的金融科技3.0时代。

二、金融科技3.0的创新模式与特点

随着商业银行对金融科技的探索与实践,“前台场景化、中台智能化、后台云化”已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商业银行实现互联网转型创新的重要方向。

(一)前台场景化。传统金融时代,得网点者得天下;而移动互联网时代,得场景者得天下。微信、淘宝、滴滴、摩拜单车没有物理场所,但这就是未来金融交易的入口。银行不仅是要提供金融服务,更要把这些离散的场景串起来,提供一个无缝连接的金融服务支持。同时,要在各种场景中智能化挖掘客户个性化需求、迅速通过模块化组合研发并匹配相应产品,最终凭借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无处不在的银行服务入口,让支付、借贷、理财等金融服务融入到零售客户的生活和工作中,嵌入到对公企业的进销存、付款对账、财务管理等环节中,深入到政府类客户财政收支、招投标、社保民生等服务中,将金融化于无形。“银行已经不再是一个地方,而是一种习惯。”

(二)中台智能化。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突飞猛进,将快速推动银行金融服务、经营与风险管理的智能化转型。借助数据积累、模型优化和机器学习技术,在信贷与风险管理、金融市场与投资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等多个维度实现由数据辅助支持向智能决策演进。从信贷业务看,通过数据建模自动判断代替人工专家经验判断,在国内外银行小额贷款业务中已有很多应用。而AI技术的发展,将对资产投资与交易、内控合规管理等方面产生重大变革,如摩根大通开发的金融合同解析软件COIN,律师和贷款人员每年需要36万工时才能完成的工作,该软件只需几秒就能完成,且错误率大幅降低。从风险管理看,科技金融可以帮助银行实现风险精细化定价,并在简化风控流程、强化风险监测、提高风控效率等方面具有极好的发展潜力。

(三)后台云化。随着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科技对新业务的支持以及新应用对传统IT架构适配等方面出现了很多挑战。相比传统投入较大的传统计算模式,云计算提供了对大数据运算的计算能力,让计算更加便宜,更加有效,更加快捷,客观抹平了中小银行与大型银行的算力鸿沟。根据2015年国际云安全联盟对全球20个国家102家金融服务公司调研,全球已有82%的金融机构已经使用或者计划使用云服务。未来,大型银行将以私有云为主;中型金融机构极有可能是核心系统自建私有云,外围系统采用金融行业云作为补充;小型金融机构将逐步完全转向金融行业云。同时,区块链作为分布式账簿系统,有望大幅缩短多方金融交易的业务流程,降低交易成本,虽目前存在高并发、私钥管理等诸多难题,但前景可期。

三、不同类型银行金融科技的发展策略与路径选择

(一)大型银行:发挥资源优势构建生态化平台。

大型银行产品与客户资源丰富、人才与科技实力雄厚,在加快内部风控、信贷等业务互联网化流程改造的同时。一方面,可以在部分细分领域与金融科技公司加强合作,如农行与百度共建“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模式,携手在AI等领域开展探索。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与运营商、电商平台等外部公司合作,以金融服务应用程序接口(API)的方式,对外开放金融资源,形成以金融服务为核心、客户需求为导向、开源服务为支撑的新型服务商业模式,在多元化场景和平台建立客户入口,并将支付、融资、理财等服务嵌入其中。从实践来看,工行“融E购”、“融E行”和“融E联”三大平台战略,建行的“三大渠道”(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三大生活平台”(“善融商务”、“悦生活”、“惠生活”)+“三类创新产品”(在线缴费支付、网上投资理财、网络信贷融资)+“三项智慧技术”(数据挖掘+金融云、客服“小微”)+O2O服务系统整体战略,农行的金融、电商与社交三大互联网金融平台战略,均是向着这个方向发展。

相比于创新技术,大型银行更应该明确自身金融科技的发展战略,理顺内部管理流程与创新理念。通过充分整合产品、服务、渠道、风险等资源,将综合金融服务无缝嵌入生态圈的各种场景,构建以自身金融业务为中心、外围嫁接吃穿住用行为一体的平台生态系统。而有能力的大行,更可以逐渐从单一的产品服务交易平台转型到底层的互联网金融配套完善支持方案输出方,实现平台商业嫁接模式的输出。

(二)中小银行:立足自身资源禀赋联合科技金融公司,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

相比于大型银行,广大中小银行体量有限,科技人才资源有明显差距,不宜走大而全的平台化发展战略,而应该探索根植于本地特色,打造“小而美”的差异化科技金融发展之路。从商业模式看,中小银行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互联网思维变革发展模式。一方面,采用防守型策略,为本行中高端客户提供定制化产品以稳定客户,对现有客户通过直销业务、网银和移动支付的有机组合,提供更加优惠、更加便捷的服务,提高这些客户的黏度;另一方面,采用进攻型策略,发挥自身决策效率高、接地气的特点,争取本行长尾客户和他行客户,探索适合中小银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特色之路。

从实施路径看,面对互联网金融大潮迅猛发展之势,中小银行应全面加强与科技金融公司合作,在最短时间内弥补自己的短板、享受技术红利、减少成本、降低试错成本。如可以通过合作开发直销银行并匹配大数据分析,实现跨地域获客和存量客户活客;通过借助外部力量搭建风控模型或者合作贷款,在成本可控、风险分担的基础上大力探索网络融资创新;在金融同业与资产管理领域,与金融科技平台在区块链、智能投顾等方面全面合作,尽快认知新技术,提升同业业务线上化与智能化理财服务水平。同时,由于单家中小银行体量较小,往往难以实现规模效应,更应该抱团取暖,如通过数据互通、产品互享等方式,丰富客户应用场景,增加产品丰富度。

未来,银行间的竞争将是商业模式的竞争,唯有商业模式创新才能构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在这个变革的年代, 金融科技为银行产品的灵活性、多样性、融合性、高效性提供了有效支撑。无论是大型银行,还是中小银行,都应该加快转变自身市场定位,探索契合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以适应客户与市场的变化。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