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日,一部关乎6亿人的土地承包法修正案草案,被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草案规定,对农村土地采取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三权分置,同时还规定,承包方可以用承包土地经营权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第三方通过流转取得的土地经营权,经承包方或其委托代理人书面同意,可以向金融机构融资担保。有分析指,这将大大激发了农村土地的金融属性,让农民不再只是获得土地上的单纯的农作物收入,还能够获得土地价值收益。

最近几年,随着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中国农村原先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经营模式越来越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导致很多农民不得不离开农村,将土地抛荒,通过进城务工来另谋生路,而且这一人数也越来越多。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8亿人,并且每年还在不断增长。与此同时,由于土地不能自由流转,土地丢荒的情况也较为严重。

事实上,国家一直以来都在号召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但为何直到现在,我国绝大部分的农村还是没有实现?这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就是因土地不能自由流转,不能用作抵押担保,导致市场资本无法进入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从而极大的制约了中国农村的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三农”互联网金融蓝皮书报告称,长期以来由于土地不能抵押担保,农民贷款难的问题悬而未解,导致我国“三农”金融的缺口已达3.05万亿元,金融血液始终难以输送到广袤的农村。

为什么我国传统银行忽略了广大的农村金融市场?其中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因体制问题,中国传统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企央企和大型的私人企业,而广大农户和数千万的中小企业因资质和门槛问题,常常被忽略;其二,中国农村地域广阔,开设银行网点的服务成本很高,与农民金融需求存在不对等问题,所以银行不愿开设专门服务农村的网点;三是中国农民存在征信缺失问题,又缺乏抵押物品,所以绝大多数都很难从银行获得信用贷款。

市场分析普遍认为,国家即将规定土地经营权可以自由流转,用土地经营权可以向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担保,这一措施将加速多方资本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而这对于以服务小微群体为宗旨的互联网金融而言,将是难得的市场大机遇。过去,亿万农民由于缺少有效的征信记录,基本上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如今,土地经营权可以用作融资担保,就解决了其中最为关键的农民征信问题,为市场资本进入中国农村铺平了基础性的道路。

长期以来,由于成本和制度问题,农村被传统金融所忽略,特别是银行,基本上不愿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导致绝大多数的农民在银行只是简单拥有一个储蓄账户而已。土地经营权可用作融资担保后,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有效解决农民征信问题,同时打破地域限制,将城市小微群体的资金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流向广大的农村,从而实现城乡资金的融通,助力中国“三农”经济发展。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