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经过2017年的集中爆发之后,消费金融行业已经从野蛮的高速增长阶段,逐渐步入理性的场景建设期。在此基础上,消费金融场景已经得到较大程度的挖掘,从租房到家装,从旅游到教育,再到零售和线下3C领域,均混战着许多玩家。

如做3C消费分期的就有捷信、马上消费金融以及佰仟金融等企业,另有一些后入局者穷追不舍。而作为经济增长重要动力的消费行业,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中,社会消费品对经济的贡献率从2017年的58.8%上升至77.8%,数据表明消费金融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但前景良好的背后,是各大细分领域的消费金融企业们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以做线下3C消费分期的企业发展为例,这一细分领域的消费场景建设正在经历发展阵痛期。

线下3C分期模式的三大尴尬困境

市场选择下,以线下3C消费分期为代表的消费场景,当前正在遭遇增长难的尴尬困境。

1、人力成本高

起初,线下3C消费分期领域的地面推广模式作为各大企业的重要流量渠道,深受许多消费分期企业的欢迎。拿深耕消费金融行业多年的捷信来说,在线下3C消费分期的场景扩张上,其或许更有发言权。

这家从国外进军中国消费金融领域的企业,2010年成为银监会首批获准的4家消费金融试点企业之一,也是唯一一家拥有消费金融牌照的外资消费金融公司。

商业模式上,捷信依靠在各大线下网点推广宣传,以及驻店推广两种方式斩获资源。长此以往,这种地面推广的人海战术,为捷信在国内的分期消费领域赢得了长期的业务高增长之效,也奠定了其在线下3C分期消费领域的行业地位基础。

但久而久之,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线下3C分期消费领域却失去了昔日的光辉,弊端开始显露。

首先对于捷信所依赖的线下推广方式来说,这属于重资产的贷款模式。短期来看此种推广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获客效率高,但缺陷也有目共睹,即对地面推广人员的成本投入极大。

数据显示,捷信在全国的312个城市中,就拥有23万个POS机贷款点,加上全职雇员7.1万人,如此高的数字背后,是企业不能忽视的高人力成本,并且毫无疑问前期的试错成本也会高于同类厂商。

而作为早期模仿捷信做线下3C分期推广的佰仟,凭借这一模式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信息。但在去年9月份,佰仟金融就被传将裁员8000人。业内透露,佰仟的裁员或为节省人力和运营上的成本开支,为其在业务上的调整预留资金。

因此对捷信和佰仟等线下3C分期企业来说,人力成本无疑是一大包袱,不过,较低的利润以及较长的回收期,却成为线下3C分期消费玩家们望而却步的另一大屏障。

2、回报率低、回收期长

如果说高投入的线下运营成本是阻挡玩家们前行的直接缘由,那么盈利周期较长,并且相对线上业务较低的回报率,就是玩家们背离线下3C分期领域最根本的推手。

如另一同样做线下3C分期的马上消费金融,长期深耕线下却并未取得满意的收益效果。在发现线下分期的资金回收期长、回报率低等弊端之后,也开始转移了业务重点,发力线上业务,推出其他贷款产品。

而前面提到的佰仟金融裁员,实际上也与平台月放款额较高,却只能实现勉强营收持平有关;同样身为线下3C分期消费头部玩家的捷信,也开始尝试业务转型,开始发力线上。

但由于缺乏线上运营基因,捷信的线上业务一直表现平平,与此同时市场也开始表现出不稳定的一面。这不,前期弱化线下3C分期业务的佰仟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近期也被传开始大规模招兵买马,预备重新杀回线下业务。

总的来说,即使三家企业前期对线下消费分期有着丰富经验,实际的消费场景也是一大优势,但线下3C分期消费的痛点依旧存在。因而马上消费金融和佰仟金融重回市场的胜算几何,还存在极大不确定因素。

3、智能手机换机红利期已过

除了线下推广模式自身的弊端,全民消费升级趋势下智能手机等3C产品质量的不断提升,也造成了线下3C分期玩家们业务扩张困难的局面。

由此也能延伸出另一问题,虽说当前的线下3C分期消费市场发展还不够成熟,但该用的“套路”几乎已经被玩家们用遍。现如今,既然人海战术的重模式推广方式难以支撑企业前行,那么从当前市场环境以及用户角度看,线下3C分期消费是否依旧被人需要?

答案可以是肯定的,也可以是否定的。前面提到的社会消费品对经济贡献的增大,以及消费金融在场景上依旧不高的渗透率,可以肯定线下3C领域依旧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

但从不太乐观的角度看,前两年线下3C分期业务的大爆发,实际上得益于当时正值智能手机换机潮。现如今随着智能手机质量的提升,作为线下3C分期消费主要产品的智能手机换机红利已经过去。

市场研究机构IDC近期发布的手机跟踪报告显示,2018年第一季度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下降约16%,与去年同期水平相比较低;同样来自IDC的全球调研结果显示,得益于中国区智能手机换机周期的上升,2017年全球智能手机换机周期从2.5年提升至2.7年。

整体而言,虽说智能手机的换机频率并不能代表整个3C消费品的更换频率,但其作为用户选择分期购买的主要产品,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线下3C分期玩家们能否快速抢占市场的决定性因素。

转型还是撤离,成企业两难抉择

当下,消费金融跑马圈地的时代已经过去,对于线下3C分期消费领域的玩家们来说,鉴于目前的不太友好的市场环境,撤离还是转型,成为摆在企业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并且经过近期的行业整顿之后,整个消费金融领域开始稍显疲态。

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18年3月份消费金融活跃用户高达1389.7万人,达历史新高。到了4月份却降至1384.23万人,环比下降0.39%。

与此同时,部分消费金融企业在监管重压下,业绩增速开始放缓。如去年开始进军线下分期业务的招联金融,在2017年的营业收入为41.63亿元,同比上涨266.97%,这一上涨幅度曾在2017年上半年高达2602.35%。一边是增速的放缓,另一边是企业资产负债规模的增加。数据显示招联金融2017年的总负债为423.39亿元,是2016年的2.6倍。

具体来看线下3C消费领域,竞争最为白热化的时期,一家不大的3C门店甚至拥挤着四五家分期业务员。随着风口消散与行业洗牌的加剧,线下3C市场也开始变得萧条起来。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试水和监管,互联网金融玩家们开始“自乱阵脚”,互相“觊觎”对方的领域。以线上P2P业务和线下消费分期为例,这两个领域的企业在近两年就上演了一场互换业务重点的戏码。做线下分期的企业对线上的高回报率报以艳羡的眼神,而线上P2P则眼红线下3C分期消费庞大的市场规模,以及实际的场景优势。

然而,大浪淘沙过后,企业的盲目跟风看似随了大流求了稳妥,最终流量红利能花落谁家,依旧是个摇摆不定的迷局。同时还应注意到,类似于线下3C分期的无担保、无抵押商业模式能否延续辉煌,除了市场自身的调节能力,重要的是还要靠企业自身对方向把握的准确性,以及对风控能力的把握。

整体而言,线下3C分期消费的一大痛点就是难以摆脱人海战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升,企业所投入的人力成本也将会越来越高,这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变量。假设这一问题得不到解决,盲目入局或坚持人力推广,最后只会造成“成也地推,败也地推”的局面。

消费金融未来的挑战:场景化趋势、风险依旧巨大

整体来看,不论是地面推广模式被争相模仿的捷信,还是后期发力势头正猛的招联金融,抑或是重新杀回线下的佰仟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以及其他依旧在奋战的同类平台,可以预见的是线下3C消费领域未来依旧有一场恶战。

再把目光放至整个线下消费金融领域,除了拼价格、拼服务,场景依旧是各大消费金融企业的必争之地。无论是商业银行,还是持牌消费金融企业,或者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玩家,无一不对各类细分领域的场景虎视眈眈。

有目共睹的是,当线上流量红利渐失,互联网企业们不约而同开始拥抱线下,试图从线下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对于许多互联网头部平台来说,发力线下场景确实会更加得心应手,不过可落地的场景已经不如先前那般容易被挖掘。

与之对应的情况是,即使消费金融的场景还有巨大空间有待渗透,但那些容易入局的领域早已充斥着各类玩家,留下的是难以跨越的区域,以及市场空间狭小的冷门之地。

与此同时,当前市场环境下,摆在企业面前的困难不仅是寻找场景的困难,中期的准备和落地实施以及后期的运营阶段更是困难重重。一方面,新场景的开发充满着许多挑战和未知,进入一个新的消费领域就意味着要实施新的风控措施以及其他相对应的策略;另一方面,中间所需要经历的试错成本,以及可能出现的退场风险都需要企业自己承担。

综合来看,线下3C消费领域之所以出现 “一哄而上”到“一哄而散”的局面,归根究底是企业对市场把控力度的不严,而如今回归的场景建设,以及企业所采取的应对措施,将是3C消费领域走向理性与健康发展的开始。至于线下3C消费分期这场资本的游戏怎么玩才能实现长久前行,最终的话语权还是在企业身上。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