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3月5日上午,“互联网金融”这一概念第一次出现在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副行长潘功胜和副行长易纲也都在“两会”期间表态,会鼓励互联网金融发展,并完善监管。

这个春天里,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新闻也多了起来。传说阿里巴巴将拿到首张网络银行牌照;“余额宝”们抬高资金成本的论战四起;银行们针对“余额宝”协议存款利率准备动手……

银行革新的促进者

事实上,这段时间,关于互联网金融纷繁的各路信息背后,互联网金融和银行业之间的矛盾愈加激烈。夹杂在中国金融大变局下,利率市场化事实上的推进,大量各种类型理财产品的诞生,都使得以前银行业安稳吃利差的日子面临严峻的现实威胁。而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货币市场基金也成为这个矛盾的聚焦点。

但是,我们认为,在金融发展创新的大格局下,互联网金融与银行业形成对手盘是一个伪命题。

很长一段时间,在政策和监管的保护下金融行业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围城化”,外面的人进不去,不过里面的人也不想出来,日子舒坦,利润丰厚,外面的人也没法抢走。即使是前些年外资银行大举进入,很多人都喊着狼来了,但是它们也没能打开这堵墙。

互联网金融来了,在墙外干了以前银行干不了或不愿干的事情。墙外的创新已经威胁到墙内,但是墙内的银行们想干现今互联网金融干的事难度太大,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事实上技术壁垒并不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一场并不对称的战争,银行一旦按照互联网金融的方式来干,那就必然是银行的自我革命,结果可能是“自己革死自己”。

因此,银行在市场化公平竞争的层面上,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根本还没找到自己在战场上的对手。于是只能去想一些堵截的办法,但是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浩浩荡荡,即使堵住了一个“余额宝”,也堵不住金融创新大潮下的自我革新的命数。事实上,银行找错了敌人,它们最大敌人是自己享受了多年好处的利率管制。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恰恰得益于中国这种金融业的“围墙化”,某种程度上是特殊的环境成就了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业和金融业发达的美国,像Google、Twitter、Facebook也没有在金融业务上大有作为,最多为银行们提供一些大数据分析之类的服务。这可能是,美国银行业几十年以来已经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非但不暴利,而且竞争太狠。不像中国银行业守着自己利润丰厚的那一块,却也留下了大片的竞争性空间。

互联网金融从诞生那天起,就被人调侃为“屌丝”金融,是“聚沙成塔”成就了它。事实上这一点却正契合了金融理论中明确指出的,金融的目的在于实现分配的公正。对于资产不多的年轻人来说,通过互联网简单的操作就能把存在银行里0.35%的收益变成6%的收益,这可不仅是技术实现套利,更说明以前他们大量的利润是被银行在利率管制的保护下吞噬了。就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席勒曾指出的,“金融的大众化,将原本仅有华尔街客户享有的金融服务特权,传播给沃尔玛的客户们。”

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正是得益于此,这也是银行们留给互联网金融的巨大机会。当然,我们并不认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将打败银行业并取代它们。中国投资公司副总经理谢平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是第三种融资方式——互联网融资,独立于传统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财经专栏作家肖磊认为,“互联网金融的突破点根本不是创造出新的金融产品,而是改变金融业的上下游流动方式和体系,让整个资本市场变得更有效率。真正的突破方向是,如何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网络移动等终端,如何有效的搜集用户的信用体系,如何管理和运用这些数据体系,创造出如阿里巴巴、京东商城等一样的小额贷款业务,以及基于这类信用数据之下的保险、证券、基金等的定向销售等等,这才是互联网金融的真正突破点。这些也最终让实体经济更加稳固,资金运转更加有针对性,未来互联网金融可以把金融的细分市场做到极致。”

那么银行能想得到吗?即使想得到能做得到吗?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