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影子银行指的是传统银行体系之外的所有信用中介机构和业务。换一句话说,由于国内存在监管不足,各类信用中介组织以及主动进行监管规避与套利的业务活动构成了中国影子银行的全貌

中国式影子银行有着自身的特点,影子银行体系运行对金融市场交易机制依赖程度较低,信托、投资银行等非银机构在影子业务创新所起的作用较弱,市场运转核心由商业银行担任,影子银行业务发展具有较强的规避监管与套利目的性。这是由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与完整性、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实行分业监管体制等因素所决定的。

127号文被视作对影子银行机构、业务全面联合整顿和规范的开始,但正如2010-2013期间银监会强化银信合作监管的博弈结果那样,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下仍有足够的动力通过发展影子银行业务扩张负债端以保有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向监管未完整覆盖区域(例如互联网金融、民间金融等)延伸尝试已经开始。”

一、识别中国式影子银行

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信用中介机构和业务)。

FSB同时指出:具体何种机构和业务属于影子银行,并没有国际通行口径,要视不同经济体的金融体系和监管体系情况而定。

阎庆民、李建华等结合非银金融机构的业务实质,在所著《中国影子银行监管研究》中给出了中国式影子银行机构的识别框架。

二、中国式影子银行是怎样炼成的

1.影子银行推动社会融资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周小川在十八大期间针对影子银行问题表示:“中国也像其他许多国家一样会有‘影子银行’,但中国的‘影子银行’和本次金融危机中发达国家所暴露出来的‘影子银行’相比,在规模和问题上要小得多。”

中国影子银行受金融行业业务创新及资管业务限制不断宽松的刺激快速膨胀。至2013年末银行新增贷款占比已降至51.40%,非银融资规模占人民币贷款规模的比例达到49.38%,与美国同期比值差距已不大。

2.中国式影子银行的运行链条

2004年以来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已经成为影子银行体系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货币基金和对冲基金的影子存款身份,与海外现状区别较大(较为典型的如美国)。

中国式影子银行在很大程度上由商业银行一手扶持,其主要动机为:(1)吸存;(2)绕开资金投向约束;(3)优化资产负债表。

3.影子银行的变形轨迹

影子银行在一定程度上是金融技术进步的产物,少受或不受监管,交易成本相对传统银行贷款业务更低。

影子银行业务活动过程不受存贷比限制与投资约束、信用扩张乘数大(杠杆率高)、无需缴纳存款保证金、计提风险资本比率低(甚至不提取),对于受严格监管约束的商业银行无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因而银行从提升中间收入及收益水平的目的出发竞相发展表外业务进行监管套利成为中国式影子银行发展背后的逻辑。

4.影子银行下一站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127号文)对同业投融资业务逐项进行界定与规范,可以视作对影子银行机构、业务全面联合整顿和规范的开始。

但正如2010-2013期间银监会强化银信合作监管的博弈结果那样,127号文也难以导致银行表外业务大规模回表。

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趋势下有足够的动力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扩张负债端保有业务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先风格领先银行虽然同业自营资金配置非标增速会放缓,但是为了维护客户关系,原有的非标融资需求相当部分会通过理财资金或者综合经营体(银行系信托公司、基金子公司)予以满足,也可以部分抵消自营非标增速的放缓。

事实上,包括商业银行在内的各类影子银行机构试图将影子银行业务向监管未覆盖区域(例如互联网金融)延伸的尝试已露端倪。

三、影子银行机构职能同质化及产业后果

1.通道业务趋同

在金融管制不断放松的趋势下,信托、证券、保险等金融同业的资管业务范围均大幅放开走向趋同,与银行合作的通道业务竞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监管不对称所给出的不同套利空间——2013年证券公司更具成本优势的定向资管计划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信托以往的通道功能。

2.职能同质化的产业后果

影子银行机构地位差别主要由所处产业规模、市场运转中所起的作用强弱以及分层次金融与资产市场成熟度等因素决定。

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的主发起方由商业银行担当,截至2014年1月末,商业银行总资产116.37万亿6,占到金融领域各主要行业(保险8.28万亿,证券2万亿,信托3863亿7,公募基金366.53亿元8)的90%。

在国内金融深度与功能仍较为单一的市场环境下,非银金融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两端的依赖性较强,因此无论在业务和市场地位上都处于被支配地位。

在银行强势的议价权面前,国内影子银行职能同质化的局面不仅影响了影子银行体系发挥实体经济服务能力与效率的作用,也抑制了成员间的业务学习与创新活力。信托、证券等为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活动竞相提供通道服务成为业务模式简单化发展的最好注解,低层次的市场价格战将进一步削弱影子银行产业的发展基础。

四、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未来挑战

IMF在《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预测截至2013年3Q中国理财产品规模总量约10万亿,约占到住户部门金融总资产1180万亿的12.5%,金融资产结构占比相比全球水平并不高。

国内各类影子银行产品也未高度复杂化和衍生化,对应的基础资产也不存在重复抵押或者重复销售的情况,整体杠杆率较低。

由于非标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形式,在市场上难以实现规模化的交易流转,因而市场风险扩散的能力相对有限,在未来出现类似美国次贷危机中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集中爆发与交叉感染的情景概率较低。

从市场与交易结构的角度出发,中国式影子银行未来面临的潜在风险点包括:

1.基础资产信用违约风险

历年发行中占比较大的地方融资信托(例如基建信托)和房地产信托将于2015-2017年进入偿兑高峰期,可能成为影子银行市场从膨胀转为收缩的主要推动力,风险不容小视:

地方债平台:从到期时间分布来看,政府融资平台偿还债务高峰已经临近。

2014年5月,财政部下发《2014年地方政府债券自发自还试点办法》,截至7月31日,已有广东、山东、江苏三省成功发行合计459亿中长期地方债券,中标利率贴近同期限国债收益率,大幅低于平台债的融资成本。

但是,自发自还型地方债券在短期内较难缓解地方政府的偿债压力,原因是:

(1)发行额度受控制,替代存量地方债务能力不足;

(2)自发自还债券尚无法惠及地市级政府。

房地产:随着投资者对房地产价格预期的改变,房地产企业逐渐面临销量下滑、房地产价格回落等不利市场因素的影响,财务状况趋于恶化,而较多参与房地产信托等影子银行产品的中小开发商到期兑付的压力逐渐增大。

2.金融同业业务影响宏观金融稳定性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模在短短3年左右的时间内急剧放大,已有失衡发展之虞,而业务综合与交叉程度不断加深对于宏观金融稳定性的考验也日益加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同业业务占比过高在对银行体系流动性的边际承受能力构成较大挑战,体系流动性风险程度放大。

(2)传统银行在向影子银行转让信贷资产的过程中,若风险剥离不够彻底或存在隐性兜底协议,容易放大金融风险及增强风险的传导性。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