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互联网与金融的融合逐步从民间登上大雅之堂,在2014年两会上,“互联网金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现代银行业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须积极融入变革浪潮。展望网络时代的金融业发展,有六大趋势有待关注和参与:

一是服务渠道既无处不在,又精准裁剪。银行业有一句老话叫“渠道为王”,互联网使得银行渠道突破了营业时间、物理空间、终端介质等方面的限制,逐步朝多元化、线上化、虚拟化方向发展。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普及,不止是手机,甚至可穿戴设备、虚拟触摸屏等人们身边的任意移动终端,在不久的将来都能成为客户接触和获得银行服务的入口;配合二维码、短链接等新应用,客户可在商场食肆、地铁公交、户外商旅、居家休闲等各类生活场景,便捷享受到无处不在的金融服务。

尽管渠道种类和数量日益增多,但每一种渠道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往往不追求“大而全”,而是顺应网络时代客户需求“小而精”的碎片化特点,结合渠道定位、客户特征、交易场景等因素进行精准裁剪,以凸显渠道的最佳效用。以网点这一传统渠道为例,一部分网点会朝综合旗舰店升级,而另一部分网点则向小型便捷的方向转变,一台智能银行设备加上一台自动存取款机,再加上两三个员工,就能组成一家社区银行,专注做好周边客群的零售金融服务。同时,各类渠道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同,比如客户在广发银行官网提交个人信用贷款在线申请,经电话银行沟通确认,再到网点履行相关手续,就能统筹解决客户需求、审批效率和合规验证。

二是客户受众既全面覆盖,又差异维护。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迅猛发展与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彼此叠加、相互促进。银行可借助互联网在节约成本、批量交互、渠道延伸等方面的优势,提升自身拓展和服务海量客户的能力,通过目标客户“下移”所形成的“长尾效应”,实施普惠金融。同时,能为大众客户提供低起点理财、便捷支付等服务,并扩大银行资金来源和减缓成本上扬;还可将POS流水、网上交易记录等信息作为信贷审批依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小微客户融资难问题。

网络技术为精细化服务海量客户提供了可能。银行不仅可利用标准化产品来批量处理海量客户的共性金融需求,还可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探针技术等手段,主动发现、辨认、描绘甚至预测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从被动需求响应向主动价值发现转变,从单一的需求满足向多维度的金融服务转变。比如,客户用信用卡在网上预订支付了赴杭州的机票后,银行可将杭州的美食、景点、租车等优惠商户信息推送给客户;小微企业主使用小企业手机银行,当有大额款项到账时,不仅收到资金变动短信提示,还能获得适合其理财习惯的产品信息。

三是产品设计既关注结果,又重视体验。产品功能可以在短时间被模仿复制,产品价格也会最终趋同,但客户使用金融产品和享受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体验却可以千差万别。银行须引入互联网思维,把握以下几个关键词。一是瞬时响应。让客户的等待时间少一点,赢得客户的可能性就会多一分。二是互动友好。银行可创造条件提升客户“自金融”的愉悦,比如让客户自行选择产品的功能模块等。

四是风险管理既精简高效,又审慎稳健。网络时代一些风险抵御能力相对较弱的社会群体能够参与到复杂金融交易中,如网络理财、借贷平台等,一旦发生风险,冲击面更广;合规风险增加,部分网络金融创新游走在监管体系的“灰色地带”,稍有不慎则会触碰法律红线;客户资金和信息安全风险凸显,通过网络手段的资金盗用和信息泄露等事件屡见不鲜。

为此,需要以审慎稳健的态度,树立风险与效益平衡的价值观,确保风险处于可承受范围内;守住依法合规的底线,开展与互联网相关的金融创新始终遵循在监管政策的框架内;坚持全程风险管控,加强对互联网相关新业务关键风险点的研究,把好客户认证、事前审查、事后监督、网络安全等多个重要关口。

五是组织形态既汇聚集成,又分散专业。随着银行服务线上化,银行内部的组织形态也会相应产生演变。银行中后台的集约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形成若干个逻辑集中枢纽以支持全行运行。一是运营操作集中。二是数据管理集中。三是资源调度集中。随着数据挖掘、管理会计等手段的运用,银行可通过电子化手段实现对费用资源、信贷资源、人力资源在各机构、各条线中的合理调度,提高产出效率。

六是行业生态既跨界融合,又坚守本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金融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第三方支付机构、互联网企业、电信运营商等纷纷介入金融领域。银行要立于不败之地仍须彰显本色:一是强化差异化的发展战略。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风险偏好、市场定位等因素理性选择跨界合作对象和目标客群,发挥对主营业务的协同效应。二是坚持支持实体经济的基本职能。把互联网降低银行展业成本、提升经营效能的势能,转化为降低社会经济运行成本、提升金融服务品质的动能,不断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经济转型和社会民生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三是坚守金融中介服务的职能定位。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银行的信用中介、支付中介等传统职能表面上看有所弱化,但在本质上会进一步强化,银行可立足自身的长期积累,凭借良好的信誉和安全性、专业的风险管理能力,通过撮合交易、网络获客、电子账户等手段,成为更广泛客群的信用中介和支付中介,乃至更广义的信息中介。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