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尽管中国作为礼仪之邦,素来讲究诚信,但中国的诚信还只是停留在道德的层面,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制。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推进,以前那种依靠熟人之间形成的诚信判断,已经无法满足这个时代的需求,目前,以央行为首的一些部门正在全面推行征信制度,但尚未推出统一的征信系统。作为全球最早的征信国家之一,美国征信体系的发展,或许可以为中国的征信体系提供借鉴经验。

征信分企业征信和个人征信,本文将主要讨论美国的个人征信体系。

在美国,评估消费者信用、提供个人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叫信用局,或者消费信用报告机构,目前美国主要的信用局为Equifax、Experian和TransUnion三家,而其他的大大小小的1000多家信用局,大多隶属于这三大信用局。三大信用局虽然实行的是自由的市场运作模式,但皆有国资背景,以保证其数据来源的强制性,从而保证数据的完整。

信用局对个人信用的评分模型,主要采用的是由美国的FairIsaac公司提出的FICO评分,FICO评分影响深远,至今是美国最具代表性的信用局评分。从整体框架上来说,美国的个人征信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数据的采集与评价,信用法规的建立与实施,信用行业的监督与管理。

个人数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个人身份信息、信贷信息以及公开信息,如姓名、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信用卡、债务收入比例、银行开户情况、毁誉信息、个人收入、公用事业记录等,这些数据主要来自于各类金融公司。

三大信用局收到这些信息后,将对信息进行"加工",计算出个人信用分数。通常,个人信用分数在300至850分之间,分数越高,说明客户的信用风险越小。个人的信用评分就是三大信用局的"产品",它们将这些"产品"出售给机构,主要包括消费信贷的授信方、商业银行、保险公司、雇主、司法部门及消费者个人。目前,个人信用报告是需求量最大的信用产品。

当然,为了保护个人隐私,美国也对哪些信息可纳入信用评分、个人信用报告的适用范围,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根据有关规定,调用他人的个人信用资料需得到被调用人的同意或者司法部门的授权。

作为个人,有权向信用机构质疑自己的不良信用记录,或者在确认了不良记录之后,允许其通过清理、重组债务、加强理财、偿还债务等方式,来修复自己的信用记录。比如在还清贷款后两三年内对个人进行观察,如果没有污点,就可以消除其不良记录。

中国目前的征信体系是以政府主导的公共征信体系为主,以私营征信体系为辅。而当前的一个现状是,我国的人口流动性强,征信服务没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及,个人的信用信息没有实现沟通共享,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时代金融服务的要求。

另一个存在的问题是,由于征信体系建设涉及到公民的个人隐私等问题,需要以法律作为保障,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做出明确的规定和规范,而我国相关法律建设的滞后,也影响了征信体系建设的进程。

最后,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诚信是一个关乎道德的问题,还没有成为一种规制,纳入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考量标准中。也即是说,一个人的诚信与否,只限于熟人之间的交往,但并不会影响到他的就业求职、个人发展。因此,目前在中国,还缺乏可以孕育征信体系的土壤。

征信体系的不健全,借贷双方信息的不对称,会严重危害我国经济、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近期P2P平台涉嫌欺诈、倒闭的事件频发,征信体系不完善是重要原因之一。

尽管美国的征信体系也并不完美,但它成功的经验,依然可以给中国的征信体系提供参考借鉴。

美国信用体系的健全,是因为有巨大的信用产品的需求市场--企业、信用卡发行机构、商家等,而这些机构同时又是投资信用主体,这种关系形成了一个"信用-投资模式与个人消费信用形成的信用-消费"的独特模式,也成为美国投资于消费比例的市场化调节机制。这正是美国征信体系健全、强大的基础,即培养出信用交易主体。

在中国,要培养信用交易主体,需要政府作为主推动者,并制定相应的法律。一方面,中国的国情不同于美国,人们在消费意识、金融意识和风险意识以及法律意识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政府在征信体系的建立中,应充当推动者的角色,引导相关机构提供较为全面的个人数据,同时将个人信用纳入相关机构的审核中,形成一个闭环。

其次,相关法律的健全,为征信数据的开放和对提供不真实数据者的惩罚做准备,同时制定数据保密的法律法规,在强制性公开大部分数据源的同时,确保保密范围以及征信数据的经营方式。

另一个快速建立起征信体系的方法,是开放征信市场,鼓励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征信评信业,聘请国际评信机构、资信专家给予帮助,快速建立起自己的征信体系框架。

【 文章中所载的信息材料及结论只提供用户作参考,不代表未央网立场 】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