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工行:物理网点肯定要减少否认将三年削减1万家物理网点

“物理网点肯定要减少的,但是没有说要减少1万家,我们从来没有这么说过”,9月13日,中国工商银行首席风险官魏国雄,在“中国银行家(陆家嘴)高峰论坛暨2014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报告发布会”上,否认了工行将三年削减1万家物理网点的传言。

他强调,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新的经营模式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确实物理网点肯定会减少,从趋势来讲是这样的,现在我们业务量很明显,现在基本上80%以上的义务都是通过网络电子银行做的,物理网点到实体店,像我们购物一样,到实体网点办业务的人越来越少”,“我们未来的银行是不需要那么多人的,也确实不需要那么多物理网点”。

魏国雄表示,工商银行将进行经营的模式转型,“转型就是要把更多的资源投到信息化建设上,我们想打造一个全新的EICBC,就是E工商银行”。

魏国雄还表示,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银行的经营模式将在未来发生比较大的转变,特别是随着大数据互联网业务的发展,银行的模式将会出现比较大的变化,“E金融、E银行将会成为未来银行发展的重要新的趋势,或者新的模式”。

银行在十年后,二十年后的发展趋势,一般而言是物理网点逐步减少,而电子渠道逐步增多,此外,在物理网点的表现上,大型和中型网点将越来越少,而面积小,专业化的网点就会有一定的上升,这个在转变的过程中会有所体现。

银行网点还能活多久?

陈凯互联网金融分析师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开始席卷整个中国金融界,有理念的冲击,有业务的冲击,同时也有发展方式的冲击,总体而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趋势开始大幅改变了经济和金融的运作方式,一方面提高了金融的服务效率,另一方面也整合了服务流程和内容。

问题是,在以银行互联网化和用户网络化服务不断提高的今天,以传统银行业务为依托的银行网点,在银行的价值服务链条中的作用到底如何?以往的以银行网点为依托的服务模式将在哪一天走入倒计时,迎来自己的“涅槃重生”?也就是说,现在大家眼中的网点,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是否还会继续存在,最终消失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

在7月19日到20日的上海金融年会上,有银行业人士就清晰指出:商业银行的网点越大,其综合效益往往越差,未来商业银行的运营模式,网点必须是小型化,专业化,网络化,特别大型的网点简直就是糟蹋存款人的钱。从这段表述而言,银行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从线下到线上,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改变银行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渠道上的粘性。

银行未来哪一天会消失?不是说银行作为中国最大的金融机构的地位不存在,也不是说银行就哪一天被取缔了,而是说银行传统的物理网点终有一天会慢慢退去,成为用户使用习惯迁徙过程中的一个“历史遗迹”,这个过程应该不会很大。

银行网点的“非银化”趋势

对于银行而言,目前碰到的一个主要问题是,随着金融电子化和网络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业务已经实现了网上申办和管理的可能性,对于很多客户而言,去银行网点只是满足了一个基本的开户和客户验证的问题,比如银行卡开卡服务,理财的柜台面签服务,以及一些信贷业务的材料审核和贷款人核实的程序性要件,但是,从趋势而言,银行的存、汇业务已经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

对于普通客户而言,请扪心自问一下,上次你去银行网点办业务是什么时候,你已经多长时间没有去过银行网点了?相信很多人都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那就是去网点的时间和频率越来越少,而以自助服务和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甚至是微信银行模式的服务内容越来越多。这就说明,至少是在业务和内容的客户服务方式上,银行的线上化趋势已经不可改变。

一个很明显的数据是现在银行业电子化程度的替代率愈来愈高,甚至已经成为一个银行客户服务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比如一般的股份制银行、城商行一般在70%-80%之前,而比较优秀的股份制银行和大行,电子银行的替代率已经达到了90%以上,也就是说90%以上的银行业务可以通过电子化渠道来完成。

第三方支付的替代性

简单地说,在未来支付趋势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以消费媒介为作用的支付手段,其实是出现了这样的一个趋势,那就是以现金和货币为支付手段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少,而以电子化手段来完成支付的应用场景则是越来越多,所占比例也越来越大。准确的说,未来的支付形态是一个非银时代(也就是摆脱了繁琐的现金支付),而是以简单便捷安全的线上电子支付或者是近程的移动电子设备支付为手段。

这里除了银行的便捷网上支付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支付系统,也就是以第三方支付逐渐出来的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新型的支付方式。和银行的传统支付方式相比,以传统的去银行网点柜台办理转账支付业务的习惯,一方面经过银行的电子化发展渠道加以替代,另一方面通过第三方支付的互联网、移动支付的凡是予以渠道,并且通过第三方支付和传统银行的支付对接来实现了便捷的资金汇兑。

2013年,中国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为17.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7%,随着第三方支付的业态逐步稳定,在现有格局下,全行业将进入稳定增长时期,预计未来三年均会保持35%左右的增速。此外,移动支付市场进入爆发阶段,2013年总体交易规模13010亿元,同比增长800%。

银行网点还能留住哪些客户?

这里读者不禁要问了,既然银行的电子化替代率和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支付具有如此大的业务替代性和冲击性,那为什么银行现在的网点总体还在扩张?这是不是和银行未来网上化的趋势相反?

其实不然,这和银行目前的客户结构和中老年人的使用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一般而言,年轻人比较熟悉和习惯现在的电子化消费和支付习惯,而中老年人和部分保守的客户群依然以银行的柜台网点服务为主,比如汇兑,存取款以及其他相关的服务等。等于说,目前的客户行为消费习惯正在逐步的迁徙过程中,在此阶段,银行的网点还能发挥出一定的综合效果。特别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银行网点的数量还是成为主要的金融服务考量指标。但是,在一二线城市,银行的金融服务已经不能通过单纯的网点数量来体现,而是服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和用户体验。

所以说,未来的发展趋势一定是用更便捷的,效率更高的电子化银行来替代现在的物理银行网点。现在虽然出现了银行物理网点扩张和社区银行等线下业务的推进,但实际上都是为了满足银行在金融服务供给不足和竞争不够充分区域的布点过程,因为短期内还有部分客户是习惯于网点的行为消费习惯的。

也就是说,银行目前是在用线下的网点布局来进行差异化调整,以空间换取时间,在转型的过程中尽可能抓住多的线下银行用户,用在占领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客户的电子化和网络化金融服务习惯。

银行会在哪一天消失?

回到开头的问题,银行会不会消失,从银行这个金融机构的主体地位而言,作为一种金融存在是不会消失的,只不过消失的是一些物理上的渠道,比如说目前大街小巷中随处可见的银行物理网点。

随着银行电子化服务程度的提高和用户的行为习惯的迁徙,未来更多的客户将习惯于网上的银行服务,而银行也会随着用户习惯的迁徙而转变服务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降低线下开办网点的物理租金和维护费用,包括人工和维修,安防等设施的配备,而是更多采用后台化和前端化相结合的渠道方式,以电子化和网络化服务为主。

银行在十年后,二十年后的发展趋势,一般而言是物理网点逐步减少,而电子渠道逐步增多,此外,在物理网点的表现上,大型和中型网点将越来越少,而面积小,专业化的网点就会有一定的上升,这个在转变的过程中会有所体现。

银行在大街上的LOGO将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而在网上的入口将会增多,未来的银行布局模式,将是强大的IT和系统后台+少量有限的物理网点+强大的网络化用户入口。

在银行网点消失的大趋势上,互联网浪潮扮演了重要角色。以下是一些人士的看法:

互联网必然使大多数金融网点消亡

A1:曾克庆——黑马营二期、旺财谷创始人

如果说金融网点的困境一是在物理辐射范围内拓展客户的难度,二是突破物理边界提高业务效率。恰恰这两个困境的解决,都是要靠互联网来解决的,一旦互联网将其解决了,以现有形态存在的网点本身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所以问题不是说互联网如何化解金融网点的困境,而是说,互联网的发展,必然使得绝大多数金融网点消亡,消亡后自然也就不再有困境了。趋势不可抗拒,只能预见并顺应。

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证明,纯靠提供交易场所的店铺在迅速消亡中;唯有提供了线上不能替代的体验的店铺才能举起O2O的大旗兴盛发展。但金融产品,天然的电子属性,本身即不需要物理网点来交易的,随着网络支付的更为便捷与支付习惯的改变,金融产品的营销、服务的全面网络化将是必然,金融网点的消亡也就是必然。

也许极为有限的网点,将承担提供一些线上不能提供的体验职能,并将此作为金融机构的增值服务而存在,但这增值服务本身,已经不是金融服务了。从这个意义上言,这些网点,本质上也不是金融网点了。

…金融网点的困境归结起来就是“内忧外患“

A3:李晓燕

忽如一夜春风来,互联网思维似乎成了各个行业言必谈的话题。近两年,互联网对于金融行业的冲击成为每个高峰论坛必须上演的重头戏,传统行业或行业的传统模式无不思考如何与互联网相结合。

金融网点的所谓两个“困境”,归结起来就是“内忧外患”,希望能够“开源——新客源”+“节流——内控”。这两个困境,在互联网金融尚未兴起之时,也一直在金融网点的发展中存在。所以,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网点困境的产生,并非因果关系,只是水落更显石出。

金融网点摆脱困境的建议:

1、重新认清自己。金融网点本质是服务,服务中包括传统业务以及金融产品销售等业务。提供服务的方式,可以是网点形式,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目前的环境下,金融网点要打破以前的传统思路,转变思维,梳理业务类型,并进行细分,哪些线下可以转为线上,哪些线下一定需要体验、面对面交流才能产生绩效,或者用户量如何在线上和线下之间转移。细分客户,匹配针对性的业务,并运用合适的载体(网点或互联网)。

2、专业性体现。金融网点的服务,不能局限于简单的操作,更应该充当金融顾问或理财专家的角色。互联网的平台作用,使信息交换更加简洁、迅速,但产品众多,也增加了鉴别难度。服务的质量(专业、便捷、安全等)才是真正的核心。这就要求金融网点从初级的操作型、产品销售型,向顾问、管理方面转化。同时,要减少金融网点与客户的直接成本,而将利润递延到后端,如,雷军认为小米的终极模式,是小费模式,以产品的成本材料定价,如果用户满意,则支付小费。

3、用户的挖掘。金融网点积累数年的用户,是巨大的资源。在这个资源库里,可以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并可以跟踪、预测用户需求,从而匹配相应的产品和服务。金融网点的大数据,如何应用,这是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