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美国一些没有实体网点的网络/直销银行,多数是依托其他银行的小额打款,再加上第三方调查,从根上讲,也是依托柜面亲见。INGDirect专注于直销银行,没有物理网点,但它通过线下的咖啡馆刷存在感,虽然数量不多,但咖啡馆所在之处都可以让消费者感觉到该银行“确实”存在。客户如果有线下服务需求,也可与顾问在咖啡馆会面,这都是以信任为目标的情感体验。

银行网点的穷途末路?

随着电子银行的兴起,尤其是移动银行的发展,越来越有一种声音不断喧嚣:银行网点即将消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再加上电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渲染,仿佛一夜之间,足不出户就可搞定一切了,宅男再也不怕没有软妹子,网上通通搞定!这真的是银行网点的穷途末路吗?

让时光倒流,回溯几千年。

西方野史说,公元前200年左右,罗马帝国就有类银行机构存在了,更早些时候寺庙就曾扮演过银行的角色,保管、出借银钱。

近代银行在12世纪的威尼斯就出现了,银行bank一词就是缘起于那个时候,叫banco,长板凳,引申为坐长板凳的人。当时的威尼斯,各国商贩云集,货币五花八门,兑换起来很麻烦,就出现了专门提供货币兑换服务的人。这些人在港口或集市上坐着长板凳,等候需要兑换货币的人,他们被称为“坐长板凳的人”。这时哪有什么网点?一切基于对“坐长板凳的人”的信任,他们在,长板凳就在,银行就在,网点就在。而为了方便客户,同时也方便自己,他们选择了客户集中的港口或集市,因为业务集中。

还有一个故事,17世纪,贵族和商人钱太多,存哪儿呢?最值得信任的是国王,于是就存到国王的铸币厂,有需要就去提取,这也是银行的雏形,网点就是铸币厂了,完全基于对国王的信任,安全有保障,应该不会无法提取吧?

但后来,由于战争,国王把这些钱征用了,国王的信用没了。大家开始把钱存到有一定信誉的、熟悉的大金匠那儿,也是基于信任,金匠铺子就是网点。现在的巴克莱银行,就是由金匠银行发展而来。

再说中国,我国的银行可追溯到唐朝,当时出现了一些兼营银钱的机构,如邸店、质库等;随后,宋代有钱馆、钱铺,明代有钱庄、钱肆,清代有票号、汇票庄等。在唐代的时候,这类机构多由权贵、寺观经营,而到了宋代则有了“邸店如云屯”的繁荣,到了清代,山西票号一度汇通天下,当时“洋商之事,外国银行任之;本埠之事,钱庄任之;埠与埠间之事,票号任之”。

后来,票号随着辛亥革命而衰落,再后来,钱庄也暗淡了,但仍在中小城市和农村活跃,例如钱米铺子之类,解放后,钱庄也没了,之后,就是你我熟悉的现代银行时代。

从上述银行的起源看,银行或银行网点,首先要可信任,即安全,所以由国王、寺观、权贵、相熟的金匠、大的行会或商会率先发展起来;其次要便利,或者业务集中,所以由港口集市的长板凳、邸店、盐号、当铺、粮店发展起来。山西有言,白手起家通天下,诚信为本数乔家,也再一次验证了,银行这事,信用第一,其他都是附加值。

再回到银行网点穷途末路这个话题,那就要看,其安全性、便利性可否被替代。

先谈安全性,即网点的身份识别、信任传导、信誉彰显作用可否被替代。

在网络时代,各种身份认证方式涌现,有密码、手机验证码、OTP、数字证书等,还有更先进的指纹、虹膜、刷脸等,但这些都无法解决第一次认证的问题,柜面在此处不可缺少,这也正是网点的优势。

并且,法规和监管也越来越重视身份识别环节,即将出台的人民币账户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中有开通非柜面业务渠道,应当由存款人到银行柜面办理的要求;人民银行在关于个人人民币电子账户的讨论中也有强调柜台见面认证才为强实名电子账户的倾向。银行展业三原则,第一就是了解你的客户。现在第三方支付对客户的认证还是依托银行卡,依托银行的认证。

再者,揣测一下大众心理,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银行,总有些惴惴不安吧。美国一些没有实体网点的网络/直销银行,多数是依托其他银行的小额打款,再加上第三方调查,从根上讲,也是依托柜面亲见。

INGDirect专注于直销银行,没有物理网点,但它通过线下的咖啡馆刷存在感,虽然数量不多,但咖啡馆所在之处都可以让消费者感觉到该银行“确实”存在。客户如果有线下服务需求,也可与顾问在咖啡馆会面,这都是以信任为目标的情感体验。

再谈便利性,我认为这是银行的社会化特点,网点延伸至交易聚集地,延伸至社区、村镇。

很多人可能觉得便利反而是电子银行的优势,但电子银行的飞速发展在人群分布、地域分布上有很大的不均衡。身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人,无法想象中西部地区的落后;身为80、90,无法理解60、70面对电子设备的茫然和无措。身边小例子,我朋友的母亲,就在北京某小型社区,隔两天去银行取钱或理财反而是她的乐趣,太寂寞了;远在农村的亲戚,打工挣的钱,无论存取都是跑到银行办理,他不懂那些网上银行、移动银行。这群人并非少数。

并且,现在延伸至社区、村镇的网点,逐渐跟周边人群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邮寄、收件、杂货店、水站、水电费等等,甚至基于此挖掘了各种创新的中间业务。这也是潜在的价值的,与客户一起生活,一起成长,才有生意机会。机械的、冷冰冰的液晶屏无法获知客户新的需求。题外话,这是中小银行的机会,因为大行拿不到小微的牌照,新的村镇机构也得不到批准,自2013年起,银监会就要求“大中型银行在县域的机构设置维持稳定”。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个性化的问题。

电子银行的业务是化繁为简,标准化的、低门槛的,只有可以批量复制,才有规模,才有效益。而标准化,注定只能满足一部分人,一部分阶层。银行再怎么宣传以客户为中心,对这类标准业务而言,也只能是客户去适应银行,而非银行去适应客户。私人银行客户的需求都是个性化的,基本无法通过标准流程解决,只能是面对面的,一对一的,个性化解决方案。这也是网点的存在理由,或私行中心,或顾问中心。简单并非永远有效,复杂也可能意味着更贴心,更如意,更私密。

以上从安全性、便利性、个性化三个特点讨论银行网点,由此推论其不会衰落。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点不需要转型,滚滚网络洪流谁也不能阻挡,把新技术拿来建设新型网点就好了!

个人认为,银行网点转型有三个方向:体验型、营销型和便民型。

体验型。当前四大行以及各中小行,都有体验型网点已经建成或在建设,并且纷纷在关键城市落地开花,网点的名字五花八门,有叫智能银行,有叫智慧银行,有叫体验中心,有叫旗舰店,但都是酷炫无比,到处都是电子屏,高科技,无纸化,期望着客户一进门就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火辣辣的高大上,与外星人的宇宙飞船不遑多让。其价值在于品牌效应,而非能带来多少交易量,这地儿是让客户感觉爽了之后回家再自己爽,或者口口相传,让更多人来爽。

营销型。电子银行大量标准业务上线总会带来线下业务的渠道迁移,解放了网点人员,或者可以花钱招聘更专业的人员了。从业务型网点转向营销型网点,深入挖掘客户需求,追求长尾。难听点说,把每一位客户的价值压榨到底,死死地绑在自己的战车上;好听点说,与客户共同发展,双赢。再者,营销型也包括私行业务,随着我国富人阶层以及中产阶级的持续扩张,这块业务依旧是大蛋糕。

便民型。这个在上文也有提到,就是延伸到社区和村镇的小型网点,小微支行、社区支行等。存款永远是银行的基础,现在存款竞争如此激烈,还有增长点吗?大企业待价而沽,好多银行转而向以前不重视的农村进军,看好这片市场。这类网点一般定位:不办理现金业务,也无对公业务,客户授信额度较低,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错时经营。错时经营啊,有个笑话说,我们可以去银行网点的时间与银行网点的营业时间正好错开了,只有大爷大妈有时间。便民网点的开拓和发展应该自有其特色,一时半会看不到规律,但各家银行都想分一杯羹,这就是趋势。

好了,回应一下主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曾看到好多相似的论断,什么出现了,什么会不会消亡。但银行网点,暂不在此列,转型罢了,又一场龙争虎斗。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