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去年,P2P借贷市场上发生了很多事情。比如投资银行Liberum、风险投资家Charles Moldow、美联储、Capco研究所金融转型志以及Orchard Blog等媒体都对该行业进行了相关报道。这些资源都非常有见地,对那些关注P2P借贷市场现象的人来说也很有用。所有的预测或者报道都指出了这一行业强劲的增长趋势。

这些丰富又乐观的预测让我想起上世纪90年代发生在在线券商领域的金融科技(fin-tech)革命。马克·吐温说:“历史从不重复,但会重复自己的规律。”有鉴于此,互联网券商与正处于早期阶段的市场借贷是否存在相同点?

我们先简单比较一下在线券商和后起之秀P2P借贷市场的起源。上世纪90年代,技术进步让更多人了解到互联网世界,而且访问接触起来也变得更容易,较高的传统股票交易佣金率,经营效率低,极端大市场(每天数以亿计的股票交易)以及牛市的出现(排除其他因素),这一系列因素独特的组合在一起,为在线券商业务的快速增长创造了几近完美的环境。现在,券商市场已经被Schwab, Fidelity, TD Ameritrde, E*Trade, Interactive Brokers, 以及Vanguard这样的行业巨头瓜分,而且各个都是过万亿美元的账户规模(没错,万亿)。但在20年前,局面还不是那么明了:赢家还没有出现;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品牌尚不成熟,也没有经过检测或者还出于未知阶段;市场参与者的反应不明确,许多小型互联网公司在各国各地突然出现。

像之前的在线券商一样,现在类似的因素也为市场借贷业创造除了一个适宜的发展环境(尽管可能不够完美):持续处于历史低位的利率水平,技术进步,日益流行的众筹和社会融资观念,2008年后对传统金融机构普遍不信任,对电子市场的接纳(无论是Ebay上出售的“物品”还是在像MarketAxess平台上交易的固定收益证券)以及各种信贷市场存在大规模低效率状况。在市场借贷领域,领袖和先行者已经出现在了消费信贷、学生贷款、小企业贷款业务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以百计的富有创意的借贷平台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每一个平台都有自己独特的借贷目标人群和市场。在这一点上,目前的市场参与者反应不明,甚至可以说基本上不存在。像股票券商业一样,借贷市场规模巨大:消费信贷大约有2万亿美元潜在可能,小企业贷款类则可能超过4500亿美元(这只是针对雇员不足十人的小企业而言)。如果你再加上车贷和抵押贷款部分,很快你就可以看到美国有超过12万亿的潜在市场。(是的,这是一个全球性现象,但我们会在另一篇博文中谈到这个问题。)

对我来说,这就像历史的规律。在线券商和市场借贷都始于相似的良性成长环境。既然如此,我们可以提出几个基本问题,看看我们能否在一片简短的文章中回答出来。

1.如果用在线券商做参考,未来十多年,市场借贷的预期增长是多少?

2.基于在线券商所发生的变化,未来十几年内市场借贷的产业结构可能是什么样?

3.考虑到目前市场参与者(银行和其他传统金融服务机构)对在线券商的反应,他们又会如何看待市场借贷?

4.从在线券商得到的哪些经验教训可以运用到市场借贷上?

接下来,我们一个个来回答这些问题。

1成长率。根据Ameritrade和E*Trade公司的申报备案,1996年两家公司平均每天有12100笔交易,委托人账户每天有近117亿美元资产。2014年,每天有超过554000笔交易,委托人账户累计资产超过9320亿美元。你可以阅读Mahesh S. Raisinghani的著作《全球电子商务案例:行动理论》,回顾更多顶级互联网公司的案例。过去十八年,TD Ameritrade和E*Trade公司的CAGR(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26%(注意,这一数字包括2001年和2008年两次惨烈的熊市)。所以,如果我们把当前美国的市场借贷市场看作同样的规模(大约80亿美元未偿贷款),再把两家公司26%的复合年均增长率运用到整个在线券商行业,我们可以预测2032年整个行业可能有超过5120亿美元未偿贷款。这一数字只是今天消费贷款、抵押贷款、车贷和学生贷款未偿总额(根据美联储数据为15.3万亿美元)的3.3%。如果我们把Schwab,Vanguard还有其他少数公司考虑进来,我们可以得到更高的复合年均增长率。但这种保守的预测方法说明了重要的一点:如果遵循Ameritrade和E*Trade两家领先的互联网券商的增长模式,那么这个行业极具潜力。

今天与早期的在线券商时代有一点不同:市场借贷更多地是一种全球性趋势,因为金融服务、信息传播以及社交媒体跨国界流动比二十年前更加迅速。真的是这样,阿里巴巴最近宣布,未来十年,中国预计将有1500多亿美元P2P贷款。像Funding Circle, Zopa 和AuxMoney这些公司早已在欧洲拥有快速的增长。全球P2P行业特征表明,P2P借贷可能会拥有比在线券商还高的增长率。

2未来的产业结构。今天,Lendscape数据显示消费信贷领域主要由LendingClub和Prosper两家公司领衔。如果把互联网经济业务看做是一种模式,那么这一领域内早期的一些玩家会存活下来,并且这个行业有可能经过合并,最后由少数几家公司主宰。一些小型的在线券商,像Waterhouse Securities, Datek, ProTrader, Options Express和Wit Capital都被今天的一些大公司吞并了,比如Schwab, TD Ameritrade等等。这里没有什么新闻可说——合并是美国商业的惯常手法。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许多行业的合并需要历经几十年,但在线券商从一些零散的小公司合并成少数几家大企业只花了20年。

"客户获取"这一概念,曾经拉动了在线券商行业的发展,如今也对市场借贷形成了巨大挑战。20世纪90年代以及21世纪初,在线券商间爆发了一场混战,他们通过获得客户而实现盈利,这与我们今天在市场借贷中看到的“借款人获取”没有区别。现在,市场借方不需要各自为战并尽可能地培养潜在的借款人,让借款人了解他们所提供的产品。不过,这也形成了巨大的资本需求。比如现在,我们正看到巨额资金流入市场借贷行业,想抓住当前能觉察到的这一可贵机遇——就像上世纪90年代资本流进E*Trade, Waterhouse Securities, Ameritrade一样。合并可以减少运营费用,降低资金成本,更快地获得更高的利润,精简品牌并且减少竞争。合并很可能是市场借贷行业的自然发展路径。

3)目前市场参与者的反应。很多人问——银行会对这个新兴产业作何反应?难道他们不在乎了吗?当然,不过银行正忙于缴纳罚款,和监管机构进行谈判。银行已经注意到这个行业的发展(看看最近美国银行家会议的议程)。一些银行业已开始培养自己在这一新领域的能力,或者投资于资产投资收益率高的市场借贷,这些投资可以从他们的资产负债表中找到。传统的券商向互联网新贵割让了庞大的交易量和资产,把在线的“自己动手”型的券商放在了以“高佣金换咨询”为导向的传统券商的对立面。出于种种原因,大多数银行会有相同的反应:他们不能开发自己的技术;他们很难调配当前盈利的贷款业务;他们不相信增长预测;监管环境让他们很难发展;他们过于专注许多其他的行业和问题,当他们开始准备进军市场借贷时,这个行业恐怕已经得到充分发展,想要收购可能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是和银行股交易时,受一部分传言的影响,LendingClub的估值增长了数倍)。

当心银行业和他们高新聘请的说客向(州和联邦的)监管机构据理力争,要求市场借贷的发起人应该满足资本金要求,并且保持“风险自留”资本不低于贷款总额的5%。当然,银行没准还会通过大肆宣传市场借贷风险性、脆弱性以及禁不起考验的性质(没有经历信贷危机)来扼杀这一创新行业。

4)在线券商的经验教训。在线券商的兴起并非一帆风顺。历经2001年和2008年两次残酷的熊市之后,新兴的市场借贷行业能从在线券商行业吸取一些经验教训……

为“熊市”做准备——这在市场借贷领域意味着当前良好的信贷周期遭遇快速而负面的变化。这样一个以违约率上升为标志的信贷危机会减少贷款总量以及成本高昂的贷款追索。以后应对危机,市场借贷的发起人需要充足的资本,严格的信贷模式,进行成本控制,并且充分披露确保透明度,不仅要及早发现问题使之能够解决,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减少贷款和公司本身给投资者带来的冲击。

为客户继续开发产品和服务。当今的互联网领袖都在不断创新,期望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无论是针对共同基金的交易市场,投资研究,咨询,专业的交易服务,信托服务,还是投资组合模型,都是这样。这使得他们的平台更具吸引力,也让他们的客户“更粘人”。

成本领先战略”对投资行业发展至关重要。借助于先进的技术,在线券商大大提高了市场效率,将佣金费用从每笔125美元大幅削减至每笔7.99美元。较高的成本和花费将侵蚀网络环境带来的盈利优势,而这也是在线券商市场发展一直恪守的原则。因此,市场借贷参与者应该积极推进行业科技和系统革新,争取在更大程度上削减借贷成本,为将来巩固行业市场地位提前做好准备。

避免“满足所有人需求”的虚幻想法。比如E*Trade曾经进军抵押贷款市场,意图成为一个大而全的互联网金融超市,而这与其本身的在线券商领域相差并不小,结果只是一场惨败。如果E*Trade当初坚持其在线券商的核心业务以及相关产品和服务,那么它也许就无需重新注资或者给股东带来如此痛苦的后果。这也是E*Trade核心业务品牌和实力的最好佐证,它现在仍然是领先的在线券商之一。

因此,如果我们相信市场借贷行业的确在重复20世纪90年代金融科技革命的“规律”,那么我们将会见证强劲的产业发展——其标志是快速增长,大力为借款人而战,出现大量市场参与者和产品,并且可能最终合并为少数几家大公司——这些可能在二三十年内或者更短的时间里发生。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