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近期,大公信用公布了一份预警名单及黑名单。一时间,无论是媒体舆论焦点、还是行业从业者、行业协会等的发声,观点集中在对大公此次行为及名单的质疑。行业出现少见的抱团一致声讨。

那么,投资人都是怎么看待这件事情的?笔者粗粗梳理了过去一周里,投资人在论坛等渠道发表的关于大公事件的讨论。以网贷之家论坛为例,据不完全统计,讨论大公事件的帖子数量达到140多,而上周网贷之家专栏收录的四篇由四位不同身份的作者写作的关于大公黑名单的评论文章,在回复区读者们对于文章的评论达77条。

笔者就这些帖子和评论做了个分类,大致分为几种意见:

一、质疑大公,认为大公利用伤害权谋利或出于不可告人的利益交易。

读者评论节选一

二、这是一起借机炒作的闹剧;无论是大公还是平台都在借机大做文章。

读者评论节选二

三、肯定其风险警示作用;名单至少应该可以作为参考,让投资人有所警惕。

四、力挺大公,认为行业应该借此机会重新审视自身问题,修炼内功。

读者评论节选三

读者评论节选四

然而,有趣的是,撇除论坛中由平台账号发布的帖子、纯粹粘贴新闻内容的水帖,在剩余的帖子(可能包含平台马甲发布的水帖)中,关于上述观点中第三点的讨论较为集中。而在相关专栏文章评论中,对第三、第四两个观点的讨论,读者更乐意发表更详细的看法,支持者也较多。

大公事件,触摸到了行业痛点,也触碰了投资人的敏感的神经。因此,除了看热闹以外,投资人也会发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甚至“力挺大公”为大公“叫屈”的声音并不奇怪。投资人与业内其他人士不同,很多时候对事件判断更多是基于利益,如事件是否会涉及资金安全问题。在此次事件中,行业表现出一致的“护己心切”,反而让投资人质疑是否平台方面心虚。文章不过多讨论对错问题,仅从投资人的心态表现来看,至少反映一点:

投资人对整个行业信心不足,并且这点是较为关键且重要的一点。行业发展尚处“初级”阶段,行业本身不成熟,时时刻刻在变化。投资人作为信息获取“弱者”,既依赖于行业,又始终对行业不会完全信任。

想起上周名单刚刚公布时,有数位平台从业人士私下跟笔者谈到,担心这样一份“一刀切”的名单影响到投资人对平台的信心。笔者当时就有说到,掩盖是处理危机最差的一种办法,直面争议,证明自己经得起考验,才是正确的回应方式。不过,看下来,各家P2P回应的打法还是借陆金所等作为话题矛盾点转移投资人注意力,虽然这样做无可厚非,也是最快速见效的打法,但未免有些避重就轻。相信投资人更加愿意看到的是,平台能就信息数据透明、资金池、期限错配、拆标、虚假标、自融等问题做一番自省。

实际上,叶隐在大公事件曝出之初便有提到,大公评级的肯定价值大于弊端。笔者表示认同。对投资人而言,能够起到几分警示、教育作用未尝不是好事:风险意识不可废,资金安全不可忘。而对于行业而言,若能促进自律、自省、监管——三者任一往前迈进一步,那甚至能算大公“大功”一件了。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