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2015年,经济增速减缓、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和基准利率下调等因素继续对商业银行构成挑战和压力。资产规模扩张速度略有放缓,净息差面临较大缩窄压力,资产质量压力较大,减值损失准备增加等因素对银行传统存贷业务会产生较大影响。但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将较快增长、成本收入比仍有一定调节空间。综合性代理与管理业务、咨询顾问业务将较快发展,有助于银行获得新的营业收入增长点。其中,理财业务向资产管理方向转型、同业业务在监管范围中格局变化比较明显。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

存款增速下滑延续负债业务创新加快

展望2015年,商业银行一般存款被分流的趋势仍将持续,增速将较2014年进一步下滑;受益于资本市场发展和政策利好,同业负债将保持高速增长;应付债券也将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2015年上市银行计息负债增速同比略有放缓,将在12.9%左右,存款、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的同比增速分别为8%,30%和35%左右,对应占比分别为74.75%,22.11%和3.14%。

1、一般存款增速下滑仍将持续

2015年上市银行一般存款增速将较2014年进一步下降,全年增速将下降至8%左右。

2015年银行一般存款业务面临的负面制约因素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宏观经济增速下滑导致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难以大幅扩张,信贷增速趋缓导致存款创造放缓。在宏观调控坚持不采取大规模刺激政策、货币政策稳健中性的背景下,预计2015年央行M2的增长目标将保持在12%-13%。二是多层次金融市场不断完善,金融脱媒持续发酵,商业银行面临存款分流的挑战将进一步加强。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完善,可供选择的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个人金融资产配置将更趋多元化。加之2015年资本市场景气度回升,股市债市有望双双持续回暖,银行存款被分流仍将是大势所趋。三是互联网金融加速金融脱媒,抑制存款增长,改变存款结构。互联网金融的兴起不仅使银行的负债结构从活期存款流向更为市场化的同业存款,由于其部分投向银行体系外的金融资产,也将导致商业银行负债总量的减少,对银行一般存款业务的开展带来双重挑战。

除了上述负面因素外,2015年银行存款业务也面临两方面的正面驱动因素。一是存贷款统计口径进一步放宽,将为银行带来一定的信贷投放派生存款。随着我国投融资结构的变化,商业银行负债结构趋于多元化,存贷比监管的适用性有所下降。2014年下半年,监管层采取了“扩分母,降分子”方式优化存贷比监管指标。先是6月银监会对存贷款计算口径做了调整,剔除了部分贷款项,增加了部分存款项。随后,2014年12月27日,央行发文将部分同业存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预计将缓解行业整体存贷比压力。需要指出的是,理论上该政策为银行打开了信贷投放的空间,但最终信贷投放增量仍受资本充足率和风险偏好制约。二是准备金率适度下调概率较大,有利于银行提升存款规模。随着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打破,资本账户逆差扩大,外汇占款增速不断下滑,加之存款保险制度推出,2015年央行下调准备金率的压力远高于今年。预计2015年全年存款准备金率仍有可能下调1-3次,每次0.5个百分点,具体幅度视外汇占款情况而定。

2、同业负债保持高增长

2015年上市银行同业负债增速将保持2014年的高增长态势,预计全年增速将达到30%左右。

一是资本市场迅速发展,存款分流重构负债结构。近年来上市银行同业负债余额显著提升,尽管2013年受8号文等同业业务监管措施影响增速短暂趋缓,但2014年扩张势头已然恢复。总体来看,多层次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将分流银行存款,而被分流的银行存款在进入资本市场后绝大部分将以同业负债的形式回归银行体系,同业负债在银行负债中的占比持续提升将是大趋势。此外,随着资本市场发展和扩容,金融同业的资产也将获得扩张,同业负债绝对额也将获得提升。

二是政策趋势利好同业负债业务开展。央行同业新规将部分同业存款纳入各项存款,将促进商业银行发展同业负债业务。此次新规规定同业存款不缴纳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发展同业负债业务的积极性将更高。近期推出的《存款保险暂行办法》未将同业存款列入存款赔偿范围,这部分存款不用上交保费,也将激励银行加大同业负债拓展力度。

3、应付债券增长迅速

2015年上市银行应付债券增速将保持高速增长,全年增速将达到35%左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驱动因素。一是从商业银行人民币资金来源来看,金融债券项近年来余额和占比持续扩大。截至2014年11月,中资大型商业银行金融债券余额为7.14万亿元,占比从2010年初的8.8%增长至9.9%。二是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发行人民币债券也已成为主动低成本负债的重要方式。据统计,截至2014年6月末,离岸人民币债券发行量已达1600亿元,超过2013年全年约1300亿元的发行总量,而其中我国商业银行占据了离岸人民币债券的大头。

4、负债成本略有上升

2015年上市银行计息负债成本率将较2014年有所上升,预计全年上升至2.75%左右。总体来看,虽然2015年存贷比调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的可能性都将补充市场流动性、缓解存款市场竞争压力,但商业银行负债结构的变化仍将提升负债成本。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银行负债成本上升是行业大势所趋。影响负债成本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2014年11月底央行在不对称降息的同时打开存款上浮区间至1.2倍,给商业银行存款带来重定价压力。二是商业银行同业负债将面临较大竞争,成本率将略有提升。三是商业银行离岸人民币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增加,金融债券成本有所下降。

5、负债业务创新受益资本市场和互联网技术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主动负债基本局限于与央行和同业的拆借、回购协议,期限往往较短,银行经营模式以被动存款,以存定贷为主。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商业银行逐步可以利用同业、企业、个人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在海内外发行金融债券来筹集资金,对中长期负债的规模和结构进行主动负债管理。其中,大额可转让存单是被动存款的首要替代工具。从发达经济体经验来看,大额存单占各项存款比约为10%,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此外,针对互联网金融的负债产品创新也将继续开展。一是类似微众银行的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直销银行将获得较快发展和复制,分流传统商业银行的个人金融类业务。二是预计会有更多的商业银行搭建针对如小微企业等特定客户群或票据业务等特定产品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竞争将更趋专业化和差异化。

理财业务平稳增长转型步伐加快

2015年,银行理财业务将在规模平稳增长中逐步转型,最终回归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在监管推动下,理财业务将通过产品形态转型、收费模式转变及信息披露规范等方式回归“代客理财”的本质。银行将通过理财产品差异化和定制化等方式突破产品同质化的现状。在监管政策的推动下,商业银行理财业有望通过全行业产品转型来解决“刚性兑付”和“隐性担保”的问题,促使现有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向“卖者有责、买者自负”的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转型,成为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并最终参与到泛资产管理行业的竞争。

1、业务规模持续增长,增速平稳

2015年,理财资金余额将继续平稳增长,若理财产品转型顺利,则年末理财资金余额有望突破20万亿元。一是经济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动力转变,为理财产品探索服务实体经济的新模式创造条件。未来,我国产业升级和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等将带来社会融资总量的中高速增长,并将带来资产证券化、夹层融资和并购融资等多种新型投资机会,为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提供增量空间。二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繁荣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为理财产品投资组合配置带来了新机遇。在2015年资本市场将继续回暖的背景下,理财产品将通过多种参与方式从相关投资中获得稳健收益率。

理财产品增速回落主要出于以下两方面原因。一是短期内经济增速回落,将导致理财产品管理的难度有所增加。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可能促使央行使用下调基准利率等方式降低社会融资成本,理财资产池中高收益资产将更加稀缺,增量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或持续下降。商业银行出于稳健的考虑,将更注重产品的健康运行而非追求规模扩张。二是“存贷比”监管要求放宽,将导致银行理财产品调节存款的功能进一步减弱。预期2015年,若“存贷比”监管要求进一步放松或彻底取消,理财产品的“冲时段”功能将难以再现,理财产品规模或受负面影响。

2、收益率市场化,传统产品收益率稳中有降

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市场化特征更加明显,预计2015年受资金面宽松和实体经济增速回落的影响,传统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将徘徊在4.5%-5%左右的水平。理财产品收益率市场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理财产品收益率与传统投资端收益率的相关度进一步提高。理财产品收益率与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等主要传统投资品种的密切度提高,两市场收益率的下行将及时传导至理财产品收益率。二是存量理财产品投资资产的风险暴露有可能导致产品收益率下降。若经济增长持续放缓,存量理财产品投资资产的质量将降低,相应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将有可能逐步暴露,进而可能导致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水平下滑。

3、产品形态打破同质化,创新型产品发行提速

2015年,商业银行将在产品体系和产品结构方面突出差异化和个性化,并出现以下三方面趋势。一是净值型产品将在监管推动下大力发展。净值型产品的运作模式类似于基金,以净值法核算且不承诺预期收益率,是有助于打破刚性兑付的重要产品形态。净值型产品将通过收益率波动打破投资者对无风险收益率的认识误区,即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等于实际收益率的误区。预计2015年,预期收益型产品将逐渐减少,净值型产品将逐渐增加。二是结构性产品发行将进一步提速。结构性理财产品结合了固定收益类的低风险资产和金融衍生品等高风险资产,能够为中等风险偏好投资者提供个性化的理财产品。2015年,在理财产品传统投资端的收益率继续下行及波动性增大的背景下,商业银行将积极发展此类创新型理财产品。三是针对高净值人士的个性化产品将逐渐丰富。现有理财产品在产品类型、期限结构和投资投向方面尚未完全满足高净值人士对财富创造、财富保值和财富传承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预计2015年,银行理财将更重视高净值人士的需求,并通过结合重大投资主题及创新产品结构等方式来发行个性化的理财产品。

4、监管继续稳步推进,业务发展面临分化

2015年,预计监管将会继续出台相关措施以解决目前银行理财业务面临的“刚性兑付”等相关问题,具体包括产品体系以预期收益率型产品为主、估值方法和会计核算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以及银行理财产品的法律定位不明晰等。未来,银行理财业务将逐渐回归资产管理业务的本质,各家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将在资产管理领域和财富管理领域展开全面的竞争。商业银行资产管理部门需要在理财产品创新能力、风险管控能力和理财业务人员专业素质等多个领域全面提升,各家银行理财业务的竞争力将因此出现分化。

同业业务与资本市场融合增强同业合作进一步增多

在“新常态”经济形势下,金融分工格局日趋多元化,金融资源配置更加市场化,以金融机构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为主要源动力的银行同业业务,也将迎来重要的市场机会和转型发展机遇。

1、加大与资本市场合作力度,支持传统业务

2015年将是资本市场迅速发展的一年,金融脱媒将会进一步加剧,越来越多的存款将会进入资本市场,最终以第三方存管同业存款的形式沉淀在银行系统。而网点分布合理、与资本市场合作紧密、系统完备的大中型商业银行在吸收来自资本市场的沉淀资金方面更有竞争力。

未来同业负债业务对于传统信贷业务的支撑作用将不断提升。首先,虽然短期内受同业监管增强的影响,同业负债总体规模上升趋势减缓,但是从长期来看,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将会推动银行同业负债占比持续上升。以美国为例,从1973年到2008年,在金融脱媒背景下,美国银行业同业负债占总负债比重从2%上升到22%;同时,存款占总资产比重则由94%下降到65%。其次,这些来自资本市场的沉淀资金主要是结算资金,成本较低,且粘性较强。第三,2014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向银行下发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存款口径调整后存款准备金政策和利率政策有关事项的通知》,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将部分记在同业往来项下统计的存款纳入各项存款范围。这将进一步激励银行通过加大同业负债业务拓展力度,提升对传统信贷业务的支持。

2、交易型业务是发展方向

2015年非标资产总体规模继续膨胀的可能性不大。原因一方面是在监管持续严格的背景下,监管套利投资非标资产作为近年来银行投融资类同业资产业务的重要创新模式,业务发展空间有限,“非标转标”是长期趋势;另一方面,近期监管部门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出台了一些重要的监管法规,主要以打破政府隐性担保和鼓励融资多元化为基本导向,作为非标资产重要投向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将更多的通过其他渠道获取资金。未来增量非标资产将主要体现在投资项下和表外资管业务中,在银行资本约束加强的背景下,银行将更多的通过表外资产开展非标资产业务。

从长期来看,商业银行同业资产业务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大力发展交易型银行业务。交易型业务本质上是由银行通过金融市场上各种金融产品的组合和创新,来满足客户存贷款等银行基础业务以外的金融需求,包括代理、代客业务等多个方面,主要分为证券交易与承销、场外衍生品交易等业务。国外银行交易型业务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其中摩根大通银行是交易型银行典范,2013年上半年,该行交易收入82亿美元,已经占到营业收入比重的20%。未来,我国也将迎来发展交易型银行业务的重要机遇。

3、证券化业务和同业合作增多

资产证券化业务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首先,从监管导向来看,资产证券化业务是盘活存量、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非标转标”的重要手段,127号文明确提出资产证券化业务“为金融机构规范开展同业业务开了‘正门’,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其次,资产证券化业务是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银行参与企业融资过程中的角色也在转换:从直接为企业融资获取利息收入,转向将资产拆分、打包和销售。最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未来商业银行资本约束的压力将会加强,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有利于优化资本负债结构、缓解资本约束,同时扩大资金来源以应对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的冲击,并提升中间收入。

金融机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金融同业合作的基础,融入了互联网元素的金融平台有利于加强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和沟通,从而更好的利用金融机构之间的异质性挖掘同业合作空间、拓展银行金融服务链条。在信息化程度和移动技术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发展同业合作互联网金融平台,也将成为商业银行从间接融资到直接融资、从信贷供给到业务撮合和咨询、从高资本消耗到轻型银行业务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盈利增速缓中趋稳非息收入占比提升

2015年中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增速将会较2014年进一步下降,净利息收入放缓,利润增速将继续下行。商业银行营业收入增速将放缓至9.1%左右,净利润增速(银监会口径)将同步下降至9.0%左右,较2013年年末及2014年第三季度末14.5%和12.7%的水平有进一步的下降。为适应行业格局变化、应对规模扩张放缓和净息差收窄带来的压力,银行将进一步大力发展各类中间业务(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尤其是其中的代理与管理类业务(各类理财、资产托管、收付委托等)以及咨询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并采取一系列盈余管理措施,包括压缩营业业务及管理费用、合理调节减值损失准备等,以稳定和降低经营费用开支比重。不过,由于行业净利息收入占比仍将在70%以上,净利息收入放缓对行业营业收入放缓的影响较为明显。

1、外部环境挑战和机遇并存

2015年,商业银行依然面临较为严峻的外部经营环境,一系列因素继续对银行经营发展构成较大压力。经济下行压力仍在,企业经营状况难以出现显著的改观,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难以出现显著回升,银行信贷投放不具备大幅扩张的条件。小企业、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等领域的不良贷款压力依然较大,银行仍将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下降的压力。金融脱媒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持续冲击的背景下,银行存款增速放缓的趋势不会改变,负债成本仍有上升压力。

2015年商业银行经营环境也存在一系列积极因素:稳增长政策将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出口保持平稳增长,“一带一路”战略带动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区域战略重点实施,国有企业改革将迎来实质性推进阶段;积极的财政政策,赤字规模扩大,货币政策中性偏松,存贷比监管将进一步调整优化,都使得商业银行面临的政策环境有所改善。

2、新生融资需求支撑生息资产稳定增长

2015年,商业银行生息资产增速将总体稳定。虽然我国经济总量增长将略有放缓,工业制造业和一些高风险领域融资需求将总体疲弱,但经济结构调整释放出大量的服务业融资需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较快推出、PPP融资模式的探索也将对部分部门融资需求放缓形成对冲。商业银行表内贷款类资金投放增速将基本稳定,投资及交易类投资将保持较快水平,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温和增长,生息资产规模增速将持稳或略有下降。具体来看,银行表内信贷投放规模将比2014年多增约1-1.5万亿元,余额增速在13.5%左右。同业产品、同业市场向着规范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监管套利空间将进一步收窄,银行同业资产增长或略慢于贷款余额增速。不过,为有效把握利率下行的市场机遇、灵活资金运用、优化资本配置,银行投资类业务将稳定增长。银行在2015年标准化证券配置的动力较强,持有债券余额增长将保持较高水平。

综合来看,2015年银行业生息资产余额增速(基于上市银行数据)将在13.5%左右,较2014年全年13.6%的水平略有下降,但对利润增长的贡献仍在11.9%的较高水平。

3、再定价等多重因素对净息差产生较大压力

2015年,银行净息差面临较大的结构性压力。一是2014年年末非对称降息的重定价过程在2015年将对银行存量存贷款息差形成显著影响。二是新增贷款利率总体略有下行的可能性较大。在稳健偏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引导下,2015年市场中长期利率水平将总体下行,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中型企业的贷款议价能力。虽然商业银行可通过增加中小企业贷款的方式,对冲掉部分贷款利率下行的压力,但在信用风险较高,实体经济融资需求较疲弱环境下,银行风险偏好总体难以明显提高。三是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持续推进,在金融产品多元化和投资便利化的过程中,低成本存款负债增速总体较缓,银行负债成本有持续的上升压力。四是2015年存款利率浮动区间有进一步放松的可能性,存贷款基准利率也有经历再次下调的可能性。综合以上多重因素,2015年银行业净息差收窄幅度要明显大于2014年,预计实际收窄幅度可能在15 - 30个基点。按上市银行数据测算,这将拉低商业银行净利润增速约6.5个百分点(按16个基点测算)。

4、非息收入是新时期商业银行业务重点

2015年,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将保持20%以上的同比增速,其中,代理与管理类业务(各类理财、资产托管、收付委托等)以及咨询顾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等)是主要的收入增长点。一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居民和企业部门资金管理和金融交易的需求较快扩张,衍生出较多手续费和佣金相关业务需求。二是随着金融体制逐步完善,融资模式和层次日益多元化,银行非信贷业务发展总体快于传统信贷业务,银行表外类信贷业务,财务咨询业务、理财托管业务高速增长。对商业银行而言,相应的收入主要通过中间业务形式,而非息差形式实现。三是随着进口总额持续增长、“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自贸区在全国多省市开设,国际结算及融资业务将明显扩张,相关手续费业务也将实现快速增长。

从银行内部制定经营策略的角度来看,大部分银行在净息差收入增长放缓期将中间业务作为支撑利润增长的重点,这也是形成银行中间业务收入高速增长的内生性驱动因素。以上市银行为例,2015年中间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将保持在21%的高位,绝对额多增可能达到1700亿元左右,将首次高于净利息收入同比多增规模(约1000亿元)。中间业务收入对利润增长的贡献度将从2014年5.98%,上升至2015年6.23%,超过净利息收入5.38%(乐观假设)的贡献度。银行业营业收入结构将呈现较大变化,非息收入占比将提升至28%左右。

5、经营效率提升有助于节约费用支出

2015年,银行业费用支出管理仍将对利润形成一定贡献。业务及管理费支出增速将略慢于营业收入,但其它附加支出相对比重将有所上升。总的来看,我国银行业对费用支出的管理能力较强。以上市银行为例,费用收入比在近年有持续下降的趋势,2015年这一比例将趋于30%,这将为行业利润贡献约1.1个百分点的利润增速。员工绩效、经营效率持续提升是形成这一现象的技术改进型因素。各家银行在面对市场化竞争压力时主动降低费用开支、主动调整人资薪酬制度、增强创收能力是形成这一现象的管理改进型特征。

但从中长期看,中国银行业费用收入比有温和上升的压力。这是由于中国银行业的主营业务对象正在从成本费用节约型的大中型企业贷款业务向理财、资管、投资银行、小企业贷款等高成本费用、高智力密集度的业务转移。其附加费用支出虽然绝对规模仍较小,但同比扩张非常快。其增长态势总体与业务及管理费支出呈较稳定的比例关系。不过,这一比例总体逐年上升,从2010年3%的水平逐步上升至2013年5.8%的水平。这一科目总体上可视为银行的未归类综合经营成本,在行业竞争加剧的环境下,其相对业务及管理费的比重仍有上升的可能。鉴于其绝对变化仍较小,粗略估计其比重在2015年上升至业务和管理费用8%的水平,其在2015年对利润的负面贡献在0.6个百分点,略低于前两年的水平。

6、2015年有增提拨备的需要

2015年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运行将仍然面临较大压力。一是关注类和逾期贷款在2014年较快上升,由于潜在风险较高,滞后期在6-9个月,这预示着未来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仍有下行压力。二是国民生产总值增长总体放缓,社会总体信用风险状况,特别是特定领域风险难以有根本改观。在双重压力下,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有继续下行的可能。

政策层面的支撑以及银行业自身存在的一系列有利因素对资产质量的稳定有正面作用。一方面2014年以来推出的一系列针对性政策措施已经开始发挥正面的政策效应,2015年有关部门也将继续提高对信用风险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改善市场和监管环境,有助于银行资产质量的稳定。另一方面从商业银行自身来说,相对稳定的盈利能力和较高的拨备水平为内部消化不良贷款压力提供了保障。生息资产保持较快增速,整体盈利水平仍能实现小幅提升,为不良贷款的处置提供了充足的财务资源。贷款核销政策有望进一步放松,未来商业银行合理运用拨备资源的能力也有所增强,目前不良贷款和拨备“双高”的局面将有所改善。

但总体而言,不良贷款压力仍然是运营成本的主要构成。由于实际信用成本上升,银行业资产拨备比例有必要进一步增加,这一过程将对银行利润增长产生较明显的负面影响。按2015年资产减值损失准备比例较2014年微幅提高至0.29% 计算,拨备计提一项即会对行业利润增长(基于上市银行数据)形成约3.1个百分点的负面影响,较2014年负2.1个百分点、2013年负1.7个百分点的水平进一步扩大。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