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3月2日,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认为,虽然央行在2月采取了降准降息的货币政策,但央行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向宽松的方向发展。央行一直强调自己在执行中性的货币政策,即货币的供应量等于GDP增长量和预计的通货膨胀率,再加上2%-3%的不确定性缓冲因素。只要货币供应量控制在这个范围,货币政策就是中性的。

“市场对货币供应量的评判存在误区。”吴晓灵称,这种误区是指,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手段,如M2的增长速度,当成了央行货币政策取向的变化。

吴晓灵指出,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取向与联邦基金利率、同业拆借利率为目标,目标利率水平不变,就说明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松紧程度不变。

比如在关注美联储的货币政策时,关注的是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是否变化,目前美联储的联邦基金利率一直维持在0-0.25之间,中介目标的确定表明了货币政策的取向,为了实现这个中介目标,央行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比如当外汇大量进入中国时,中国央行会通过提供存款准备金利率来做对冲;现在外汇占款减少,央行就需要吐出基础货币,采取的手段可以是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只是央行为了满足银行间市场适当流动性的需要。因此关注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取向,应该关注银行间市场利率的变化,尤其是央行公开操作时银行间市场的利率。

吴晓灵认为,央行目前采取的差别存款准备金率,是结构性的手段,是财政结构性调整还不够“给力”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因此央行的货币政策是一个总量政策,结构政策只是阶段性的、辅助性的手段。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