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小微、小客户实际上市场非常大,并且相对于高端客户服务来说,对小微客户的服务有很多不足,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微众银行更像是一个补充者,致力于为这些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深圳前海微众银行行长曹彤如是说。

与传统商业银行不同,作为首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是一家没有物理网点,依托互联网在线开展业务的网络银行,“普惠金融为目标,个存小贷为特色,数据科技为抓手,同业合作为依托”是其定位。

曹彤透露,微众银行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内部调试,主要包括系统、产品、风控三部分。“如何让系统跑通,如何让产品更合理,如何让产品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更好地与客户互动,是我们关注的三个最主要的命题。”

近年来,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不断推进,金融脱媒加速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客户下沉成为越来越多商业银行的战略选择,小微金融渐成“蓝海”。

不过,与此前依赖财务报表、人海战术等传统方式开展小微金融不同,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开始运用互联网思维,对原有业务模式进行再造,并通过大数据、在线供应链金融等方式为小微企业提供更具特色的金融服务,一时间各家银行纷纷亮出网络“微”战术。

“对于小微金融、零售业务来说,长尾理论和大数原理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法则,而这恰恰与互联网的天然属性相契合。”招商银行小微企业业务室负责人公立认为,微众银行的成立具有“鲶鱼效应”,对中国银行业既是压力也是促进,将激发行业内生动力,更好地为小微企业服务。

银行“长尾”战略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以及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商业银行已逐步进入深度转型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广发银行行长利献明指出,银行业面临四大考验,即经济下行期不良资产的增加、巴塞尔协议III下对资本效益要求的提升、利率市场化下利差不断收窄以及来自互联网金融的冲击。

由于旧有经营模式所依赖的经济背景已发生根本改变,商业银行简单依靠做大规模获取利差的盈利方式已难以为继,而深耕细作、客户下沉正在成为更多商业银行主动的战略选择。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布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小型微型企业1169.87万户,占企业总数的76.57%。若将4436.29万户个体工商户纳入统计后,小型微型企业所占比重将达到94.15%。对商业银行说,“长尾”客户可谓亟待开发的“蓝海”。

“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必须向轻资本业务倾斜,而小微金融和零售业务具有抗周期、抗脱媒、轻资本的效应,是重要的战略发力点。”利献明表示。2014年广发银行已将超过80%的对公信贷额度用于支持小微企业。

据了解,包括招商银行、平安银行、民生银行、邮储银行等在内的诸多商业银行也已经布局,发力小微金融和零售业务,主打“长尾”战略。各家银行通过改进业务模式,创新产品为小微客户提供更加多样性、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招商银行目前已经初步建立了基于小微客户三位一体的服务体系,既包括银行卡、手机终端APP、POS收款等结算业务,也为小微企业搭建了能为其提供综合服务的平台。”公立说,这也契合了招商银行打造“轻型银行”的战略。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末,招商银行小贷余额达3308.36亿元,较年初增长了17.31%。小微贷款占零售贷款比重为37.64%,较年初提高1.74%个百分点。

监管机构也对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服务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和引导。“我们动态提高了小微不良贷款容忍度,推动建立了从业人员尽职免责制度,鼓励开展小微金融创新、实施网点准入倾斜等诸多措施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深圳银监局副局长胡艳超坦言:“小微金融服务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通过大家的努力是可以做好的。”

此外,监管机构还通过监管创新为小微企业提供了综合服务。深圳银监局建立了“微笑工程体系”,为小微企业搭建全方位的服务平台,其每季度发布的微笑指数——小微企业运行暨金融服务监测体系,样本覆盖了1000家企业,反映了中小企业运营和融资情况,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截至2014年末,深圳银行业用于小微企业的贷款余额为4295.61亿元,同比增速21.14%,连续6年实现“两个不低于”目标。

互联网金融“微”战术

客观来说,从世界范围来看,小微金融一直是金融服务的难点所在。其原因在于小微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差、财务信息不透明、缺少有效抵押物,商业银行很难控制“实质性风险”,常常依靠人海战术开展此类业务。一位城商行人士表示,在传统的信贷模式下,小微贷款尽管贷款利率高,但由于放贷额度小、用人成本高、风险大等因素,开展起来颇具挑战性。

商业银行开展小微金融的关键点有两个,即风险和成本。公立认为,在小微金融、零售业务中,长尾理论和大数原理是业务操作的基本法则,而这恰好与互联网的天然属性相契合。由于互联网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信息对称等属性,能够有效降低其成本和风险,无疑是商业银行破解小微金融难题的重要突破口。

我国首家民营银行微众银行的成立既是中国银行业改革创新的产物,也是商业银行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探索普惠金融之道的大胆尝试。微众银行致力于服务微小企业和普罗大众,重点服务于包括城市年轻白领、产业工人和进城务工人员在内的个人消费者,全力打造“个存小贷”品牌。”

同时,微众银行也将以“同业合作为依托”,主打平台概念。微众银行将扮演“中介者”的角色,与其他商业银行合作,共同服务客户,扩展小微金融服务范围。“我们是金融系统中小微服务的补充者,与同业之间也会形成一个良好的良性循环,共同提高小微的服务质量”曹彤表示。

而在传统银行领域,对小微金融的服务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更多商业银行将互联网基因注入经营理念和业务创新之中,丝毫不落微众银行之后,大有你追我赶之势。“互联网企业一脚踏进了银行的地盘,银行要做的就是勇敢拥抱互联网”,一位银行界人士如是说。

为了从根本上降低小微成本,有效控制风险,很多商业银行已搭建起了数据仓库,并通过O2O、打造在线综合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

比如,广发银行构建起了“大数据零售商业智能决策平台”,与以往对客户管理按照条线进行不同,广发银行以客户为单位,360度归集了客户信息,包括信用卡、存款、理财、小企业贷款等。此外,该系统还整合了征信系统,广发银行自建的外部数据库信息,包括专业市场数据库、22万个覆盖4亿多人口的居民社区数据库、各商会和产业链数据库等信息。并与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合作,借助互联网企业的地图、游戏、支付等成熟技术捕获新鲜数据。

针对小微企业财务报表规范性不高的特点,广发银行在贷款打分模型卡中提升了非财务评价指标占比,引入了纳税、结算、水电缴费、代发工资等评价指标。同时,还将大数据与小企业信贷系统紧密结合,客户经理通过移动工作平台,在现场拜访客户时就可根据预设的标准化问题完成客户准入筛选,通过简单表格填写,小企业主即可现场获得风险及信用评估结果,企业主最快30秒就可获知可借贷金额。

平安银行则积极布局线上业务,打造小微互联网金融模式。平安银行公司网络金融事业部副总裁梁超杰介绍,平安银行结合小微客户需求,陆续推出了贷贷平安微信银行、信贷工厂等创新产品。“我们首家推出了对公微信服务,企业可以在上面进行账户余额查询、对账等服务。特别是我们提供了微信开户预审功能,企业只需拍照将预审材料上传至后台即可,通过后可预约到柜台办理,最快7分钟即可完成。”

网络小微待解之题

尽管各家银行互联网金融小微服务开展地风生水起,但在传统银行的严谨与互联网的开放之间难免存在冲突与矛盾,这一问题突出反映在银行的“面签”问题上。

一位曾参与电商合作的银行人士感受颇深。“电商为银行推荐了上千家客户,分布在全国各地,很多甚至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但按照相关规定,开户必须面签,由于支行公司业务人力不足,我们还从总行专门调来了几十人,全国各地飞了一两个月,不过离目标数还有很大差距。” 此银行人士指出,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互联网金融亟待解决的难题。

但从国际监管规则来看,面签是银行“了解你的客户”中关键一环。一方面出于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银行需要确认其风险承受能力,保障其知情权;另一方面,为了保障金融体系安全,面签也有助于银行了解客户的真实身份,识别特定资金与其真正所有人、受益人的关系,以便当局监测和控制洗钱活动。

创新与金融安全如何协调显然成为了一道待解之题。同样的问题也摆在网络银行试水者微众银行面前。

“我们对生物识别技术也正在做一些内部测试,生物技术除了人脸识别还包括指纹、声波、虹膜等技术,我们希望把它运用到未来的金融服务中,但这项服务最终能不能走向市场,能否得到各方认可,还需要我们不断与各方互动。”曹彤表示。

深圳银监局副局长陈飞鸿指出,监管一直鼓励满足市场需求,提升金融效率和质量的创新。“传统金融业若能将有效的风控经验与互联网的时代的大数据结合起来,我相信会推动金融服务效率和安全的提升。”

除了面签问题,如何有效归集、管理银行内部数据也成为待解的问题之一。

“大数据”包括内部数据、跨银行数据和外部数据三个部分,相对后两者,银行内部数据最容易取得和利用。“银行最核心的是经营风险,其信用评价体系非常完善,除了善用外部数据,银行也应深度挖掘银行内部数据。”公立表示,实际上在某种程度上银行忽视了内部数据,对其挖掘和利用并不理想。

一般来说,银行信息通常分为客户信息与账户信息,但与以前以“业务为中心”的经营模式相呼应,银行数据的归集完全按照不同业务部门来划分,分散在不同信息系统中,多是孤立的信息片段。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这些数据并未能实现有效整合,“死信息”比较多。“比如信贷部门、个金部门各自拥有不同的客户信息,缺乏资源共享机制,很多信息甚至是重复的。”

“所谓有价值的大数据,是数据的轨迹,银行由此来分析企业的行为轨迹和经营情况。”平安银行的梁超杰指出,这就需要以客户中心数据归集,除了对银行传统结算、清算、支付等结构化数据进行归集,还要逐步积累和完善非机构化数据,全面还原客户行为,形成有逻辑的数据。

中国银行业协会系统服务部主任赵成刚认为,只有良好的数据“土壤”,种上“创新”的种子,辅之以“工具”,才能结出优质的数据“果实”。他建议,银行应加强对数据的长远规划与管理,特别是加强数据治理,银行高层应充分认识数据的重要性,建立专门数据管理部门,确定数据归属,明确权责,从而形成标准统一、口径一致、内容明确、类别清晰的有效数据,为大数据挖掘和利用打好基础。

本文原载于《中国银行业》杂志2015年第2期。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