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野蛮生长"是谈论P2P行业生态时最常用的词语,它形象地描述了当下P2P平台无序但快速发展的情况。监管缺失、个体缺乏自律意识,导致跑路、倒闭等情况频发,给投资人带来巨大损失的同时,也让人们对P2P行业的不信任感激增。今天我和读者分享一些我个人关于行业监管以及行业自律的一些看法。

行业监管:低门槛,严监管

新兴行业的监管政策制定是滞后于行业发展的,在政府监管细则出台之前,行业内出现无序的情况是必然的。2015年3月11日,关于P2P监管细则制定的第一只靴子落地,银监会召开有关P2P行业监管细则讨论的闭门会议。据知情人士透露,本次闭门会上已经拿出了一份较为完整的P2P监管细则。

作为门槛,会议提出3000万注册资本金,这是一个适中甚至可以说是较低的要求。这一门槛也肩负了检验企业资本基础和普惠小微的意愿性的双重任务。合理的资产规模将会引导P2P平台将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投放到本土化与小微方面。根据市场规律,如果设立过高的资本金,企业会倾向于大额标的从而获取更高收益,这就与P2P平台关注小微的初衷相违背。同时,这一门槛也保证了"打虎还有后来人",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可以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与发展。

放低门槛就意味着在监管方面需要采取严格的手段,但并非要使用一刀切的铁腕方式。闭门会中透露的关于10倍杠杆的提议,就是个会限制行业发展的粗暴方法。首先,从P2P行业未来发展的角度看。P2P的根源是金融,金融行业如果只依靠利润去进行投资扩大规模,会经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即使是高利润的传统银行业也无法只依靠盈利去快速驱动规模的扩大。目前P2P行业正处在群雄逐鹿的激烈竞争期,多数平台都在进行"赔本赚吆喝"的买卖。在这个行业发展阶段只靠内生增长是无法扩大规模的。杠杆化所带来的规模限制会使得P2P的社会权益功能大打折扣。可行的方法其实有很多,例如要求P2P平台向银监会或相关管理部门定期进行报备,同时也进行自上而下的日常抽查。政府应该严格监管平台的日常经营以"监护人"的身份参与管理,而非以限制行业发展为代价做一个"监管人"。

行业自律:良币驱逐劣币的自净化

政府制定的监管政策是行业的底线、法律的红线,它区分着可为与不可为。一个有责任心的行业在遵守监管的同时,也会进行更高标准的自律来给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就P2P平台来说,它首先是一个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金融是一个具有较高专业化程度的领域,并不是靠着满腔热情或者雄厚的资本与人脉就可以涉猎的。资本与人脉所做的只是锦上添花,没有相关领域的基础,就只是镜花水月。所以,首先在平台成立之初,就应该形成一个具有金融背景的管理层。在日后的日常经营中,平台自然会通过标准的金融行业操作来提供服务,大大降低了违规操作带来风险的可能性。同时,管理层可以清楚地意识到行业的动向,制定适合的运营手段,规避决策失误带来的风险。

P2P平台的核心是金融,而金融的核心则是风险控制。目前中国P2P平台主要采取的风控手段分为两种,纯线上以及线上与线下结合。目前可以做到纯线上风控的平台,所具有的基础条件就是巨量的客户信息,这一类平台往往有着电商背景。这种方法在提供了高效便捷的审批。但在当下中国信用体系不完善,个人数字化程度不高,使用这种方法尚存在风险。线上与线下的结合是当下符合中国国情的稳妥选择,通过落地的风控团队,后端大数据的采购,形成两道风控关。

最后,平台的运行需要透明化,这是与前面所讨论的政府监管方式配套的自律手段。首先,资金的流动应该公开透明。从吸收用户投资,贷款发放,到期回收各个阶段都应该有据可查,应借力第三方支付平台来完成资金的流动,避免自融或形成资金池的情况。第二,避免地方运营团队或加盟商对资金的干预。地方团队和加盟商所负责的只限于客户的导入,从放款到回款应该都由总部与用户直接对接。第三,应配合银监会等相关部门进行日常的抽检。

良好的行业生态需要管理层与行业共同努力,面对目前对P2P行业的普遍不信任,监管与自律将会是对P2P的救赎与自救。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