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不良贷款按其在信贷管理系统报表中反映的形态分为显性不良贷款和隐性不良贷款。显性不良贷款就是在信贷报表中直接反映的不良贷款,而隐性不良贷款是指在信贷报表中反映为正常贷款,但其真实形态为不良贷款,本金或者利息已经逾期超过90天的贷款。它是介于正常类贷款和显性不良贷款之间的一类贷款,相互转化十分灵活,我们通常看到的关于不良贷款的各种数据,只是显性的不良贷款风险,没有包括隐性不良贷款风险,但显性不良贷款的状况反映了隐性不良贷款的程度,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存在正相关性,且相互转化。不良贷款的产生主要是借款人失去偿还能力,现阶段失去偿付能力而形成显性不良贷款,未来可能失去偿付能力则形成隐性不良贷款,因此隐性不良贷款的管理比管理显性不良贷款难度更大,隐性不良贷款很难通过“技术手段”消除,甚至一旦信贷管理出现问题,很快就会死灰复燃。

隐性不良贷款之“因”

信贷风险是当前时期农合机构经营发展的主要风险,也是最致命的风险,是关系到农合机构健不健康、能不能走远的战略性问题。从农信社角度判断和研究形势,隐性不良贷款反弹经常发生、隐性不良贷款风险将持续一段时间的新常态特征突出,其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经济下行,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多发。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结构调整、产业转型等多重因素,使得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借款人偿债能力减弱,尤其是产能过剩、外向依赖、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受灾严重,减产歇业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企业贷款出现拖欠利息现象。在中小企业隐性不良贷款存量中,不乏一千万以上的“大客户”贷款、社团贷款,企业与市场变化关系密切,对经济变化尤其敏感,随着经济形势复杂变幻,可以预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将处于多发、易发阶段,并将在一定时期内持续存在,必须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主导产业转型调整,农业风险易发。深耕农村、服务“三农”是农信社的生存之本,以广东省德庆县联社为例,德庆县联社是德庆县服务覆盖面最广、从业人员最多、规模最大的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存贷款总量始终保持在县域金融机构50%以上的市场份额,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余额的96.15%,县域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德庆则是以柑桔种植为主导产业,全县80%以上农民均种有柑桔,柑桔种植易受气候、市场行情和病虫害影响,柑桔销售利润率不高,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德庆县柑桔主导产业正处在周期性退出时期,农业产业结构面临调整或转型,经济效益下行低谷,给贷款收回造成困难,形成了隐性不良贷款的反弹。

(三)政府不当干预及政策性因素,对农合机构贷款形成压力。为振兴地方经济,稳定社会发展,地方政府指令农信社向特定对象发放贷款,如德庆联社某信用社在当地政府的指导下,从2009年开始发放了救灾复产贷款,该类贷款没有相应的财政资金保障,又缺乏有效的抵押、担保,个别农户对农信社主体认识不清,甚至把政策类贷款或贴息贷款当成是国家的“扶贫款”,认为不用偿还或者偿还积极性不高。通过行政、产业政策干预向农户和乡镇企业提供的贷款,要求放宽贷款抵押条件,因部分项目没有发展前景,或受经济影响不能正常运转,部分贷款难以及时收回,如为支持地方旅游产业发展向龙母庙发放贷款。到2014年底,救灾复产类、政策类贷款中形成隐性不良余额达到2000多万元,该部分隐性不良贷款盘活工作难度较大,如果得不到及时处置就会进入显性不良。

(四)贷款管理方式粗放,为形成隐性不良埋下了伏笔。一是贷款基数大,管理难。二是信贷员素质不高,目前信贷员对贷款的管理大部分依然还延续旧的管理模式,对新业务、新知识、新技术掌握不够,部分信贷员合规意识淡薄,缺乏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不能关注到潜在信贷风险,容易爆发隐性不良。三是贷款发放过程中存在瑕疵。部分贷款调查流于形式,对借款户具体情况、抵押物情况调查不到位,对借款人的信用情况和还款能力审查不严,贷款未按要求执行面签、拍照,盲目发放贷款。同时,贷后管理存在管理不严,重发放、轻管理、重规模、轻质量思想依然存在,信贷人员不及时进行贷后管理,贷款到期不及时组织清收,抵押物错过最佳处置时期得不到及时处置,使得部分贷款丧失诉讼时效。

隐性不良贷款的应对之策

对隐性不良贷款的化解不同于显性不良贷款,显性不良贷款的处置方式多种多样,而隐性不良贷款只能一条道走到底,“管增量、压存量”,坚持从严治贷,守住不发生信贷风险的底线是应对隐性不良贷款反弹的基本原则,可见,强化贷款管理是应对隐性不良贷款新常态的必由之路。

(一)高度重视,积极应对。思路决定出路,农合机构必须从现在起高度重视隐性不良贷款的“新常态”特征,只有首先在思想意识上重视隐性不良贷款,才能在行动上积极防治隐性不良贷款反弹,片面追求信贷业务规模的扩大,只重眼前利益忽视信贷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忽视信贷潜在风险的现象,随时会危及农合机构的长远利益。着重把握隐性不良贷款“爆炸”特征、经常发生、长期存在等特性,才能在信贷管理中找到着力点,要彻底改变以往粗放的贷款管理方式,是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要求农合机构不断提高贷款的风险意识,做好风险防范和管理,确保资金安全。

(二)完善隐性不良贷款内部控制,建立科学的不良贷款管理体系。重视隐性不良贷款就要构建完整独立的隐性不良贷款管理体系,对显性不良贷款的管理方式同样可以应用到隐性不良贷款管理,逐步建立理事会管理下的隐性不良贷款管理架构,注重公司治理结构的建设,强化隐性不良贷款内部控制,建立对隐性不良贷款控制、管理标准化机制,对隐性不良贷款检查、稽核与风险管理实行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形成制度,增强管理统一性和可操作性,推进隐性不良贷款管理方式的规范化、科学化。

(三)严肃问责,控制隐性不良贷款新增。加强信贷管理,提高贷款发放和管理的质量,从源头上解决隐性不良贷款新增问题。一是尽职做好贷前检查。尽职做好贷前调查是信贷管理的关键环节,必须坚持双人、实地原则,调查报告必须真实、客观,避免“人情贷款”让贷款调查走过场;二是强化贷款审批,审批小组要严格把关,对明显不具备还款能力的借款人拒绝审批,坚决不对有存量不良贷款人员发放贷款;三是认真落实贷款抵押担保,对抵押物要坚持实地查看,抵押手续亲自办理,抵押物合规合法易变现。对担保贷款要对担保人严格审查,不良信用记录的个人或企业不能作为担保;四是切实做好贷后管理,定期开展贷后检查,建立管理台账,对即将逾期的贷款及时下达催收通知书,对已经是隐性不良贷款的抵押贷款,发现借款户有还款能力的及时向法院起诉执行。密切管制贷款用途与支付方式,按照自主支付与受托支付办理,监控贷款用途不实问题,防止资金挪用。五是强化责任约束,严肃责任追究。通过制度建设,对信贷员违规发放贷款的进行责任追求,行为严重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加强隐性不良贷款的清收与正向转化,提高资产质量。实践证明,贷款的规模和效益的增长并非成正相关。农合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贷款市场份额遥遥领先,发展过程中,应正确处理好质量、效益与速度的关系,在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时,宁可发展稳一点、慢一点,不可急于求成,否则事与愿违。一是加强对潜在贷款风险的预测,严防隐性不良贷款“劣变”。加强对潜在风险贷款的日常管理,加大风险排查力度,通过多渠道深入调查了解客户深层次的经营问题,及时发现隐性风险,提高风险预判能力。对于潜在风险突出的贷款,贷后管理及早介入,给予帮助,已发生的贷款风险,要根据合同提前收回贷款,确保资金安全。二是加大隐性不良贷款清收。对隐性不良贷款坚持现金清收原则,花大力气将隐性不良贷款搞活,推动隐性向“健康”贷款转化而非显性不良贷款转化,减少隐性不良贷款存量,优化信贷结构。

(五)完善隐性不良贷款考核激励机制,充分体现多劳多得。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建立一套科学公平的正向激励与负向惩罚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调动每一名员工的积极性,并把风险管理状况作为其任职、晋升评价的重要条件,考核机制将控制新增不良贷款情况和清收管理计划纳入经营目标考核体系,建立按月考核、按季通报制度,奖金与绩效挂钩,并严格界定和落实责任,加大考核追究力度。实行赔偿制度,对主观原因造成新增不良贷款的责任人,按有关规定进行追究和处罚,切实起到威慑并激励的作用,对清收效果好的员工加大奖励力度,并将奖惩结果在内部定期公开。

(六)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是隐性不良贷款管理的基础,一方面,农合机构应健全客户信用评级机制,通过系统性管理降低授信风险;另一方面,各方应积极合作,加强宏观信用环境建设,尽快完善宏观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信用信息的使用规范和失信处罚机制,注重政府对失信交易的监督和管理,同时,加强信用管理机构在隐性不良贷款管理中的作用,积极宣传信用文化,营造全社会重合同、守信用的良好氛围。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