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从2003年的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开始,到2012年北京市大兴区等6个试验区承担农村金融改革试验任务,再到四川、河南、安徽、广东等省份相继出台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意见办法,直至最近阿里、京东、宜信、蚂蚁等互联网公司纷纷针对农村开展金融服务,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或许已经登上“开往春天的火车”,效果如何?需用实践和时间来检验。

从农村金融发展历史来看,60多年来,农村金融尤其是农村金融机构一直在变革中履行自己的使命。从最初的农村信用社一家独大,到村镇银行、小贷公司、资金互助社等百花争艳,再到最近“互联网+农业”的金融服务新模式,无论怎样变革,农村金融始终将“农村”作为主阵地,无论是产品,还是服务,亦或是运营模式,都离不开“农”字。

而内参君认为,“互联网+”时代的农村金融,着眼点也较传统农村金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除了关注地域范围——农村地区外,也应关注人——农民的金融需要,尤其是已经离开农村来到城市、城郊的农二代、农三代们。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社区作为一种新的聚居模式,即有别于传统行政村,又区别于城市社区,对农村金融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创新、改革势在必然。对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者而言,简单复制城市社区银行模式不足取,以金融为核心的综合服务模式肯定水土不服,必须建立符合农村社区特点的“社区型金融服务点”,脱下金融服务的“高大上”外衣,融入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同电费、水费、燃气费、有线电视费等一样,成为农村社区居民生活的一分子,寻常且必不可少。同时,针对农民专业合作、家庭农场、种养殖大户等现代农业的运营发展,通过集中专营模式,贴近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因时因地进行创新,推出适合规模农业、现代农业需求的信贷、电子、结算、理财产品等,促使农村社区金融服务开始由基础金融向个性化、差异化方向转变。

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农民工迁徙和移动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其中涉及到的金融服务问题至关重要,也是农村金融服务提供者必须考虑的问题。从实际看,传统城区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城镇居民,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留守村民,进城“务工农民”一定程度成为了传统金融服务的盲点和空白。如何结合其工作、生活、运动特点,灵活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为农民工提供存款、贷款、汇兑、转账、信用卡、理财、信息咨询等综合金融服务,制定更加贴近的金融产品,全面覆盖农民工生产生活需要,已迫在眉睫。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