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互联网+车险在国外的尝试已有几年,国内最近炒得很热,但实际上全球范围内互联网模式在车险领域并没有飞得很高,在国内更是很难打开局面,还谈不上对传统车险的颠覆,也没有出现明星级的互联网车险企业,这与互联网在其他金融领域的突飞猛进存在很大的反差,分析起来原因有三:

一是车险在多数市场属于强制投保的险种,市场早已饱和,国内私家车的投保率业也已接近100%,因而不像P2P、众筹等领域,存在着大量没有得到满足、或者通过传统金融难以满足的需求。新客户、新需求恰恰是互联网新模式腾飞的土壤,车险的需求甚至存在着过渡刺激的问题,不容易发现新的兴奋点。

另外,车险的产品同质性很强,不容易实现取得显著的突破性创新,无论是众筹互助保险还是碎片化车险UBI,都没有改变车险产品先收保费、出险之后再理赔的产品本质,特别是定价和理赔的模式基本与传统方式一致,而采用现有产品争抢现有业务并不是互联网企业的强项,因为没有新模式就无法获得区别于保险业的高估值。

二是车险业务其实没有很强的金融属性,而是典型的服务业,经营车险的基础是查勘、定损、维修、救援等服务,而这些服务能力的构建或者购买需要线下较大的资本投入。这种服务资源的本地属性很强,很难实现跨地域的线上共享,因此资本投入的回报率不可能很高。任何显著的线下资本投入都会拉低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倍数。

另外,车险与其他金融需求或者互联网需求相比,属于低频服务,只有驾车时甚至发生事故时才需要车险服务,即使车联网技术增加了驾驶行为打分等服务内容,但无论服务频度、客户对服务的关注度都无法与其他金融或者互联网需求相比,因此凭借互联网+车险无法爆炸式地迅速增加用户数,这又会拉低互联网企业的估值倍数。

三是从长远看,汽车行业在多数发达国家已走向夕阳产业,化石能源已经是一种落后文化的象征,新能源汽车又像小脚女人步履蹒跚。最终汽车会成为白家电那样无趣的必需品,因此汽车周边产业的估值都会逐渐失去吸引力。车险本身也会像缴纳水电费一样成为人们不再关注的基础服务,与汽车、车险相关联的互联网企业前景并不宽广,很难轻松玩转资本游戏。

从这个意义上说,车的互联并不让人特别兴奋,或者兴奋度不会持久。而人的互联(可穿戴设备)、家的互联(智能家居)影响力更宽,似乎更加具有爆发力和估值吸引力,所以互联网+车险总有一种笨重感和沉沉的暮气,远没有在其他领域互联网企业的新锐、清新、轻巧的感觉。

总之,如果互联网企业想在车险领域有所作为,可能最需要的是清心寡欲,需要对传统思维自我颠覆,做到“无车险才能有车险”,即只重数据,不碰业务;只重平台,不碰业务;只重客户,不碰业务。

只要被牵扯进具体的车险业务,就掉进了红海,走入低估值行业,会失去互联网企业的光环。而这一点谈何容易,因为互联网+车险企业的操盘手中有不少车险红海中的游泳健将,如瘾君子,做业务的毒瘾不小,离开业务很难呼吸,因此商业模型的设计无论如何包装忽悠,从一开始就是一家新车险公司的影子,而不是数据公司、平台公司、客户体验公司,这也正是互联网+车险难以起飞的关键所在。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