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笔者是金融民工一枚,平日爱炒股。股市很奇怪,业绩不错市盈率低的银行股就是上不去。别的上市公司一搞点P2P概念,他就很值钱,最近很多上市公司都花大价钱去投资P2P公司。好像在很多人的眼里,搞正规金融的银行是夕阳行业,而打政策擦边球的P2P反而是朝阳行业。我就奇怪了,这是什么逻辑?

所以今天我就来跟大家讨论一下,这个P2P公司他到底赚不赚钱,值不值钱?

一.P2P公司前期基本上是以借贷业务为主

P2P公司的借款标,名义上是借给某某人或某某公司。但投资者心里都清楚,我是把钱借给P2P公司的,逾期了我就找你P2P公司负责。那些发标的人或公司,投资者是不会去找的,也懒得去找。你P2P公司如果不垫底,就没人投资,你这公司就会关门歇业。所以,P2P公司名义上是信息中介,其实是信用中介。换而言之,P2P公司做的就是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很多P2P公司就是担保公司转化而来的。

既然是贷款业务,那肯定会有不良率啊。我考查过的好多家P2P公司,其中不乏榜上有名的大P2P公司。销售客服人员占了大多数,而真正的风控人员寥寥无几。银行专业人员发放的贷款都会有坏账,而缺乏风控手段的P2P公司发放的贷款,不良率肯定少不了。可笑的是,竟然有不少P2P公司宣传自己零坏账,真是匪夷所思。就算你有房子抵押,官司打起来没个一年半载你拿不到钱。万一现金流断了,就只有跑路了。

再者,P2P公司的资金成本比银行高。今年降息了好几次,现在银行的一年期定期基本在3%左右,银行理财也就5%多一点。而P2P公司呢,收益率少于10%基本无人问津,除非陆金所这样的大公司。P2P公司不但要背负这么高的资金成本,而且还要烧钱去争取搜索排名和营销客户,我看不出他们的赢利点会有多高。

所以我敢说,依赖放贷业务的P2P公司,大部分都是贴钱的。

二.这两年股市异常火爆,同时也给了不少P2P公司转型做股票配资甚至是私募的机会。

股票配资,相对来说是风险可控的好业务。但我对靠股票配资起家的P2P公司甚是担忧。证监会明文规定,不得进行股票配资业务。可是,政府管得住银行、券商等正规金融机构,却管不了草根的P2P公司,股票配资依然火爆。但是如果哪天政府管你了(其实金融监管部门已经设立相关部门,将P2P纳入监管范围了),限制P2P公司的经营活动了,那可能就是灭顶之灾。想想互联网彩票的前车之鉴,这可不是危言耸听啊。

同时,股票配资也是准入门槛较低的行业,现如今很多P2P公司都开始做配资。这样一来配资利息长期来看会降低。花无百日好,股市不会一直牛下去,到了熊市,配资业务就会萎缩。所以,P2P公司配资业务的可持续性很不乐观。

私募业务呢,其实私募跟P2P的初衷相差甚远,只是P2P公司经营灵活,也没人管,什么赚钱做什么。大家知道,证券投资肯定会有风险。在大牛市的喧嚣下,大家关心赚多赚少的问题了。而繁华过后,面对收益率低甚至亏损的私募,习惯了高收益的投资人还会留恋吗?

三.除了借贷和股票配资私募,现有的P2P公司业务还有这两项。票据和二手车融资,一直是P2P公司比较常见的业务,这两种业务跟股票配资一样,能赚钱也靠谱。

说到这里,我想跟大家谈谈银行。现在网络上有种舆论,好像P2P公司会抢了银行的饭碗,我在这里预测,将来银行会抢P2P的饭碗。

银行不是政府机关,他并不僵化,特别是中小银行,他们的机制其实是相当灵活的。长期以来公众有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银行属于垄断行业,其实中国的银行业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了。随着市场利率的放开,和存贷比的取消,银行会更加注重贷款业务,他们的身态会更加柔软。以前银行不肯做的业务,现在也会低下身去做,甚至于银行会反过头来抢P2P的生意。这话你还别不信,现在有银行已经出现帮贷款客户到期转贷的业务了,这可是抢了担保公司过桥借款的生意啊。券商也一样,在靠佣金吃饭的时代过去后,也会在两融业务上下功夫,争夺P2P的配资客户。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P2P的业务能赚钱,但P2P公司其实并不赚钱。放贷、配资、票据贴现等不是新事物,在P2P兴起前就已经存在了,做的好的话也是赚钱的呢。但为什么他们要花大钱砸广告去吸引投资者,还要把这么赚钱的生意分给投资者做呢?简单来说,就是有风险。不要以为凡是倒闭跑路的都是骗子,他们只不过是水平或者运气不好罢了。不要以为安全经营拿到风投的就是安全的,他们只不过是运气好,或者说是资本厚还撑得下去。红岭创投要不是家底厚,曝出几亿的坏账他还不得跑路啊。

一个在某知名P2P公司做管理的朋友也跟我说,他们其实不赚钱,他们公司最值钱的东西就是知名度和客户资源,这属于无形资产。就跟京东一样,不断的烧钱、融资、再烧钱、再融资,从未盈利过,可就是很值钱。大家不要以为得到几轮融资的P2P公司就一定靠谱,要知道风投的成功率本来就不高。再说,现在的上市公司,一有点P2P的概念,股价就会噌噌噌的往上涨。可是他们是否真正有经营P2P业务的能力,貌似没人关心过,可能大家都在博傻吧。我也曾恶意地想,他们投资P2P或许只是为了拉高股价套现罢了。

P2P公司既然不赚钱,那他是不是像京东一样值钱呢?这也有待商榷。

P2P公司具有一定的知名度是不假,但知名度就值钱吗,知名度不一定会转换为美誉度啊。凤姐的知名度够大了吧,人家还不是跑美国给人洗脚去了。再说客户资源,P2P投资者大都是心思灵活的网友,人家可不会只盯着你一个P2P公司做忠实客户。P2P的投资者是逐利的,哪利息高往哪跑。P2P的借款者也是逐利的,哪利息低往哪跑。

流动性是P2P公司的双刃剑,客户来得快,走得也快。设想某个偏远的小乡镇,方圆十几里就只有一个信用社,存款贷款只能去那里。跟大城市的人相比,你很弱势,你没有选择的余地。但是现在互联网金融来了,只要你能上网,你就跟别人一样。你可以对P2P公司挑三拣四,一不高兴老子走了。打开一个新的P2P网站,敲几下键盘注册成功,手机验证成功,再网银一转帐,几分钟不到,你烧钱砸广告好不容易拉来的客户,带着他的钱就这么走了。

就算我们抛开客户的忠诚度,单单讨论P2P公司的客户资源。下面我拿国内P2P巨头拍拍贷说一下,拍拍贷官网显示,他的注册用户有593万,投资用户有73万人次,借款用户有24.4万人次。P2P公司都很聪明,喜欢说“人次”,而不是“人”。这个数据其实水分很大的,我在拍拍贷上投资过好几年,我的投资次数起码50次以上。还有玩P2P的经常会债权转让,或者是债权抵押借款赚利差。也就是说投资用户有可能跟借款用户相重叠。经过这么粗暴的测算,拍拍贷的有效客户数最多不会超过10万,跟银行庞大的客户群体比较,相差还是甚远的。

国内现在P2P公司值钱的不多,因为你没有核心资产,放贷、配资、集资炒股、票据等技术含量都不高,准入门槛也低,模式极易复制。我自己都可以搞,何必花大价钱去投资收购你呢。除非像拍拍贷那样坚持搞纯线上,并且推出宣称很牛逼的魔镜风控系统的P2P公司,还是很值钱的,估计有不少人已经在打他主意了。

P2P行业,有点像当初的团购业。刚开始百花齐放,团购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经过惨烈的市场厮杀,优胜劣汰,剩下几家大公司。P2P行业也一样,看似前景无限,可大都死在半路上,搞金融得有钱,搞IT得有钱,又有金融又有IT的P2P当然更要钱。随着业务的发展,倒闭的倒闭,跑路的跑路,剩余的也撑不下去了,所以纷纷找“干爹”进行融资,A轮B轮C轮的这么融下去。前几日,报喜鸟花了5500万投资“温州贷”,持有10%股权,按这个比例计算,“温州贷”的估值为5.5亿元。现在好些上市公司都爱跟P2P公司攀亲戚,做烟火的熊猫,卖西装的报喜鸟,搞机械设备的大金重工等等。可我在想P2P公司引入这些投资者,除了资金还能得到什么,这些企业即不是IT企业,也不是金融企业,对P2P公司的帮助有限。就算是财力,跟银行相比也占不了便宜。

下面我拿上虞农商银行,一个浙江普通的县级地方小银行,跟上述三个上市公司,就2014年末的几项主要财务指标,做个粗略的比较。从该表格,我们可以看出,靠一般的上市公司干爹,还是难以打败银行的。

更可怕的是,等这帮草根创业者前仆后继,把P2P行业踩出一个像样的路子,得到政府的默认许可后,一直在旁边盯着不说话的巨头们出手了。阿里来了,腾讯来了,京东来了,苏宁来了……。互联网行业有个特点,就是容易做大。以前大家都是草根,投你投他区别不大,现在不一样了,你是草根,人家有干爹,那你就没人理了。将来也一样,你干爹是普通上市公司,人家干爹是巨无霸,你就被冷落了。不客气的说,等这些巨头出手后,大一点的P2P公司或许人家有兴趣收购,小的P2P公司人家睬都不睬你。人家有尖端的IT人才,有庞大的客户信息量,有银行和征信牌照,有坚实的社会信赖感。到时候陆金所不到6%的都有人投,你那20%的却无人问津。可以预见,笑到最后的,往往会是这帮互联网巨头!

貌似我把P2P公司说的太惨了,其实也不尽然。P2P公司不要刻意做大做全,就跟电商一样,阿里京东的市场霸主地位,一般人难以撼动。但是你可以做细分市场,金融市场这么大,总有你发挥的空间。金融不是脱离于实体产业的独立事物,实体经济是金融发展的基础。依靠于特定产业精耕细作,我相信会走出一片天空的。经过多年残酷竞争存活下来的P2P公司们,必然有着超乎常人的本事,他们肯定不会坐以待毙,会提前规划好公司的未来发展蓝图。将来他们会转型,灵活性强是P2P公司最大的优势,或转型为搞私募,或转型做资管,或被大公司合并收购,或单单搞技术,甚至出国搞业务啊。事在人为,路其实很多的。

现有的P2P公司绝大多数既不赚钱,也没那么值钱,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他们更多的只是短暂的过客,是拓荒者,是踏脚石,是迎接巨星到来的铺垫。熊猫也好,报喜鸟也罢,或许他们能在自己的一分三亩地里好好过活。但是放眼全局,平安阿里腾讯等巨人耸立,平民难以匹敌。真正的市场竞争,还是会在银行和互联网巨头之间展开,银行已不断提升网络化,互联网巨头也已拿到银行牌照。一将功成万骨枯,让我们坐好小板凳,静待这场旷世大戏的开幕吧!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