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最近,银行卡被异地盗刷、存款丢失等等标题成了频繁出现在人们视野的字眼,这种几乎关系每个人、每个家庭利益的事件值得各方关注。那么,银行卡内存款不翼而飞,谁之过呢?银行在其中又扮演什么角色?

据相关报道知,“一笔780万元的货款被别人取走”、“某支行100多名储户超过亿元存款失踪”、“某银行42位储户发现自己的数百万元存款仅剩少许,甚至被清零”......这些都是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让我们这些普通银行存款户不禁震惊,“存在银行的钱,不是自己的钱”这句话确实是真的。既然事情已经发生,相信各方涉事主体会来处理,但现实中却是:各方都想撇清与自己的关系。因而导致储户追偿十几年未果、嫌疑人逍遥法外、政策监管暴漏缺陷等等问题出现。在这类事件中,银行的责任怎么来评定?

对于银行责任问题,不可一概而论,还是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为每个问题的细节不可能完全一样,处理起来也就会有所差别。

从法律层面讲,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执行《储蓄管理条例》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表示,“国家宪法保护个人合法储蓄存款的所有权不受侵犯。”但对存款冒领、丢失这种具体问题应如何处理均没有规定。现在,银监会出台二十条新规,从不同层面加强管理,这将有利于强化责任归属意识。但是规定制定出来,最终还是要看落实情况,在此之前也不是没有监管规则,只是一到实际执行中就会大打折扣,于是导致责任归属不明,各方互相推诿责任,所以从银行层面讲,必须认真贯彻落实法律法规,其中的关键还是银行全体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成事在人,败事也在人。因此规则还是需要各方人员共同遵守的。

从银行对外层面讲,银行对这些“存款丢失”事件的责任问题还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合同角度来说,在不考虑银行内部人员过错的问题时,把银行看成是一个民事主体,银行与储户之间构成的是储蓄合同关系。既然是合同关系,双方各享权利、各负义务,银行作为其中的一方当事人,有权利也有义务。存款是储蓄机构对储户的负债,当储户在储蓄机构存入款项时,便成为储蓄机构的债权人,有权要求偿还其存款,当储户存款丢失时,双方应按各自过错承担责任。法律对储蓄关系规定的原则之一就是侧重对存款人利益的保护,在因储蓄合同出现争议时,如果储户行为没有过错,应优先保护储户的利益。如果是被犯罪分子通过系统漏洞冒领,除非储户参与其犯罪行为,否则银行至少要承担部分责任。而现实中的情况是,一旦发生存款丢失现象,银行会反过来要求储户提供证据,来证明是银行的过错导致其存款丢失,而在这个储蓄合同中,储户是弱势群体,相关的监控证据、书面证据等等都在银行一方,让储户提供这些证据是很难的。因此这类案件最好的方式就是采取举证责任倒置,让银行证明自己无过失。

再就是银行的系统安全问题。每次有“存款丢失”,都会被提及的就是系统缺陷、信息泄露。所以作为资金的集中汇集地,怎样提升安全系统的风险抵御性能是每个银行首先要加强的方面。只有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才有资本谈收益。

从银行内部来讲,相信每个银行都有相关规章制度,但制度归制度,执行又是另一回事。银行工作人员不得混淆保险产品与银行理财产品、储蓄存款,不得套用“本金”、“存入”、“利息”等概念,作为存款人对这些专业术语可能很陌生,只能听取银行工作人员的讲解,但据说银行的工作人员也是有“工作任务”的,为了完成“指标”,可能会有个别人员混淆视听,如果在办理这些业务时工作人员现场承诺的和后期有很大出入,储户该找谁评理去?当然现在各行各业都流行“临时工”,可能一旦出事,银行会官方发声说是“临时工”行为,对相关涉事人员处以开除或其他相关处罚,但其中真正的原因,可能也只有当事人知道吧。虽然表面上看是得到了相应处罚,但好像银行因为“临时工”的出现躲过了一劫,所以除了对内部人员的处罚,对银行也应该制定明确的处罚机制,以免让“临时工”成为兜底人员,而真正的过错方逃脱掉。而即便全部是由于“临时工”的过错导致储户存款丢失,银行也应对本单位工作人员的过错承担一定责任,而不应只拿“临时工”开刀。

最后再说一点就是,“存款丢失”现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在这个大数据、高科技时代,个人信息时刻处在泄露的边缘,如何保证自己的个人信息在自己手里不被窃取是每个人应注意的问题。如果说你不能保证你的个人信息不被外界泄露,那最起码要保证在自己手里的时候不被窃取。

总之,“存款丢失”现象的频发,一是储户的防范意识还不够;再者就是银行自身安全系统的漏洞和内部工作人员的失职或违法行为,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最后就是相关法律法规亟需出台,从保证储户存款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规范,在给予相关违法人员处罚的基础上,对涉事机构也应作出对应处罚。在处理“存款不翼而飞”的事件时,各方都应参与其中,以便给大众一个说法。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