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昨日微信朋友圈被一记重磅新闻刷屏:据《纽约时报》报道,Uber预计将于今年圣诞节前后在中国市场推出新的业务板块——Uber设计。也就是说,在全面入侵中国专车市场后,Uber已经开始进军中国另一个巨大市场——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不同于租车业务,基于互联网视角,表面上看二者都是第三方建立低成本信息传递桥梁,使得互联网时代个体价值得到充分激发,个体劳动力通过闲置时间换取额外收入,客户则获取性价比较高的服务,最终产生双赢局面。而从二者行业特点出发,会发现二者在很多方面有着显著不同:首先,二者所产生的经济规模不同。基于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建筑设计与租车业务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但建筑设计所涉及的下游业务要比后者更广泛,例如后续施工以及装饰材料选取等。也就是说,一旦基于互联网的建筑设计业务充分激活后,对于其下游业务板块的带动能力更为显著。从劳动性质来看,建筑设计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而租车业务的可替代性较强,随着市场活跃度提高,基于Uber的建筑设计领域也将产生“优币驱逐劣币”现象,这样将倒逼设计人员不断提升自身专业水平,行业整体业务能力将会有显著提高。从设计人员角度而言,基于Uber的信息收集管理体系,会很容易收集到客户的诚信状况,使设计人员很容易获取到经常拖欠设计费的客户名单,在交易成本降低的情况下进一步消除双方信息不对称所产生的道德风险。

事实上,Uber并非第一家涉足于设计领域的互联网企业,之前很多“威客网”一直就试图啃下这块“蛋糕”。所谓威客,其英文Witkey是有wit(智慧)和key(钥匙)两个单词组成,是指那些通过互联网把自己的智慧和技能转换成实际收益的人,其主要涉及的领域就是设计类(业务范围不仅含有建筑设计,还包括平面设计、文案设计甚至婚庆设计等各类服务)。国外的MyTino和国内的“猪八戒”等都是多年经营设计服务的网络平台,在服务类网络平台行业内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其思路大体都是客户在网站上发布自身需求,而设计人员提供初步设计来竞标。因此从表面上来看这类“威客网”也都是试图激活民间闲置人力资本。

借鉴于Uber的运营模式,笔者认为国内威客网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方面的改进:(1)线上线下联动性需增强:严格来说,由于业务特点国内威客网主要业务还是基于线上交互,尽管能避免空间障碍所造成的交通成本,但对于客户需求和体验而言显然还是有所欠缺,毕竟威客网不同于普通电商,所销售的是一种服务而非实体产品,故此仅仅依靠线上交互所产生的买卖双方交流成本会有所增加;而Uber所计划的建筑设计业务要求客户与设计人员面对面交流。Uber通过已经成形的信息网络,利用已有的租车市场将面对面交流所造成的交通成本降至最低,从而加强客户体验以进一步提高客户黏性。(2)加强移动端专业化建设:多数威客网已经开始注重移动端的品牌维护,然而其中绝大部分则只是照搬淘宝类电商的模式,无论是app或者微信公众号都会呈现过多的信息导致客户体验不足,如上述所言,服务业毕竟不同于普通的商品买卖,app的专业化程度重要性远高于其综合化程度,举个例子,即便大家都知道支付宝和微信中都有打车业务,我们通常也都习惯于使用专门的打车软件。上文已经提及,威客网所涵盖的业务太广泛,扑面而来的平面设计、婚庆服务、文案整理等信息会降低一些有特定需求的客户,他们会将注意力转向更为专业的移动平台,因此小而专的移动端互联网企业往往更受青睐。引用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的话,与其一开始就瞄准大市场,不如从小市场逐步蔓延,维护好自己的平台和客户,避免残酷的红海竞争。

Uber的崛起所反映的只是互联网时代的一角,我们更应该看到这个时代个体力量崛起的前景,宋鸿兵曾经说过,工业时代的到来虽然导致农业部门人口的失业,但工业所产生的新的机会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就业。同样,在这个信息传递成本无限摊薄的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传递信息环节所产生的价值必然不断地减少,但拥有专业技能和特殊才智的人则必将面对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也使得无论是Uber这类专业服务类科技公司还是威客网这种技术人员服务平台都将会更为广阔的天空。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