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前段时间有银行业高管在总理座谈会上诉苦,说银行是弱势群体,引发舆论一片哗然。大家依稀还记得一年前,媒体有报道银行业利润占全部上市企业利润的一半以上,怎么突然之间,这个赚钱机器就变成了弱势群体了呢?这种反差十分巨大,许多人讨论所以然。不过,看热闹的居多,能看出内在矛盾的还是少数。

古人云:物极必衰。中国银行业走到今天,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到了一个巨大的时代关口。占实体经济利润半壁江山,始终不是常态,对经济结构的转型,也是一个障碍。作为间接融资体系的支柱,银行这个商业模式在应对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方面,越来越力不从心——其根结就在于,以互联网+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新常态,很难通过传统的银行授信抵押贷款的方式从银行体系获得资金,而反过来,他们通过权益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更快更加方便。中国银行业在投放资金、资源配置方面的效用在缩减,而且没有应对的办法。

在传统的银行业务领域,随着房地产、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等以信用、抵押等方式为主的融资需求在逐渐萎缩。在宏观经济下行周期,银行一方面面临资产端无法投放的问题,一方面又面临投放出去的资产不良率快速上升的问题。这两者相加,更使得有的银行如缚手脚,业务一再退缩。所以今年我们可以看到,银行业业绩普遍下滑,增速放缓到个位数。而去年同期,业绩增速还是两位数。有业内人士预计,到明年,银行业可能面临业绩负增长——到时候没有利润冲抵,不良率可能会更加难看,形成恶性循环。

除此之外,中国银行业还面临了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冲击。互联网行业的核心思想就是打破所有的中间环节,减少信息不对称、减少交易成本。银行业作为资本的中介,其成本昂贵不说,在传递信息方面也不甚成功——因此被互联网金融冲击也是在所难免。

前面所说的,传统银行业在资产投放方面,遇到了很大的障碍。许多轻资产的行业,企业很好,银行就是不肯放贷,关键问题是它无法识别风险——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没有与时俱进。在识别风险方面,阿里巴巴[微博]做得相当出色。阿里巴巴的商户进行交易的场景均在其平台上,通过平台,阿里巴巴能够积累关于用户行为的数据。对大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阿里巴巴能够把电子商务的行为数据转化为他们的信用数据,通过互联网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全天候24小时的快捷的、简单的信贷服务。

通过云计算对海量数据进行分析,这是互联网企业的创新。中国银行业同样积累了大量数据,但是对数据进行处理的手段还非常原始。这使得他们在同阿里巴巴这样新兴的金融体之间的竞争处于下风。

不仅如此,在与用户的互动方面,传统银行业同互联网企业亦无法比拟。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通过智能手机、智能手表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而银行业依然还要通过网点、支行、社区金融店等方式提供服务。银行业服务的人员受到线下资源的约束,而互联网金融没有这种问题。这都使得两者在竞争上根本不在一个层次上,而且使得由于成本不经济,银行放弃了许多的潜在用户——根据长尾理论,这些用户反而能够贡献很大一部分收入。

再其次,由于移动互联网对于消费者行为潜移默化的改变,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使用移动终端进行支付。互联网+支付对于银行的冲击有多大呢?我想银联体会最深刻。互联网+支付使得消费者所有行为都被互联网企业所掌握,从这一点来看,银行的信用卡都未必能做到。一旦互联网支付巨头发行信用卡,银行业还有机会吗?很难讲。

携程董事局主席梁建章讲过这样一句话:“我认为互联网带来的最根本的变化,就是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如果说,传统银行业依靠对于金融资本的垄断,能够攫取大量的社会财富的话,那么,互联网革命的兴起将结束这一历史。

互联网革命使得蕴含了人丰富创造力的新经济范式打破了金融资本的垄断,将金融业的终端用户的地位大大提升,并改善了利益分配的格局,不得不说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在这样的变革之下,银行业遭遇的挑战十分巨大。这一次的挑战不同于以往——以前我们更多的是面临经济周期的挑战。然而,现如今,中国银行业既面临小环境的波动,亦面临大环境的变革。它站在一个历史的拐点上,如何选择决定了未来数十年的命运。

中国银行业应该何去何从呢?

首当其冲的,是要积极拥抱互联网。有的银行开始做直销银行,开始做社区电子商务O2O,开始拥抱云计算和大数据,这些都是积极的改变。改进了思想,才能实事求是,不拘泥于过去的成绩。

其次,中国银行业要认清挑战的严峻性——那就是,不变革,就要被淘汰。银行业面临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丝毫不亚于传统零售业被电子商务的冲击。

最后,中国银行业还是从公司治理、企业文化等方面,学习新经济新常态下的创业型公司。尊重人才,局部创新,对银行业来说这些未必新鲜的词汇,现在可能需要重新体会。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