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这两天微信圈都在讨论股票,股市作为资本市场最大的“池子”,一发而动全身,牵动着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本来牛市的崛起,对社会居民信心的提升大有裨益,然而“慢牛快熊”却令资本市场陷入了恐慌。对于股市大跌,各种声音开始解读分析,政治阴谋论、外资做空论等纷纷出世。然而,这一次股市危机确实发生在民间,发生在市场里,但这背后A股的体制问题是不可避免地首当其冲,争论的核心还是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A股的困境
从1990年沪深两市的建立,发展至今走过25个年头,但只有不到3000家企业上市。根据2015年4月,国家工商行政总局的数据显示,全国中小企业达1900多万家,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无法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更重要的是,A股市场建立之初的定位是服务于国有企业改革和脱困。正如这两天“救市”的呼声很高,但国资进入之后,拖住了国有大盘股,小盘股创新股“稀里哗啦”地下跌和停牌。这又验证了“有形的手”往往干预市场带了更糟糕的结果。
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已经达到40多万亿,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但至今A股市场没有培育出一家民营的世界500强企业,而像京东
阿里巴巴、腾讯等公司都选择到美国上市。在国内上市的企业,缺乏高成长性的公司,包括创业板在内,创新创业都很难在股市中有所体现,相反,资本炒作、投机、内幕交易却盛行一时。
监管部门的“父爱主义”在市场规律面前,显得略有疲态。应该说,如今我们的政府监管部门的效率已经提高很多,但面对复杂的金融市场仍然有些力不从心。证监会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而设立审批制IPO(首次公开发行),其初衷是为了保护投资者,却使投资者失去了以低价买入“劣质”企业的机会,有些“劣质”企业后来都成长为了优秀企业。市场经济规律告诉我们,衡量一个企业的价值有两个层面:风险只是其一,另一个则是价格,风险与价格的权衡才是投资者甄别企业的依据。审批制选择的“优质企业”,却无情地吹起了泡沫,投资者付出了昂贵的代价。
新三板的机遇
新三板这个市场发展时间不长,从打破区域试点限制起,全国股份转让系统仅有一年半的历史。但从2014年开始,新三板经历了迅猛发展。从2013年底不到400家上板公司,发展至今7月8日,已经达到2671家。投资者数量从2014年底4800户,发展至今已经超过15万户,半年增长速度超过30倍。
由于我国A股市场有历史包袱,所以高层一直希望能够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建立中国的“纳斯达克”,然而之前备受追捧的创业板,最终还是沦为和主板中小板一样的政策市。如今新三板却成为中国版“纳斯达克”的接班人。
政府与市场,“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一直是资本市场的争议所在。监管的边界何在?市场就是有效的吗?市场是有效的,但有效的不一定是最优的。监管的重点应该是建立制度,减少行政干预,尤其是不要给市场释放错误的信号。本轮A股的大跌,没有外资做空,完全是国内资本市场的竞争抛盘所致,政府是否“救市”成为考验政府改革方向的关键所在,国内媒体高度关注。
新三板在A股大跌的形势下,当然也不能幸免。但本轮A股的涨跌,更加验证了建立公平、开放的资本市场有多么重要,新三板采用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审查机制,更加强调中介机构的作用,这才是未来解决民营经济融资的真正渠道。让投资者、企业、金融中介能够展开良性的博弈,政府则保证规则的公平。
新三板现在每天交易额仅有几个亿,比起A股的上万亿的交易额,简直不堪一提!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资本市场的几何级数增长和金融的复利式增长,会在最短的时间内爆发。新三板相比于A股短期投机,更加有利于资本与科技的长期结合,支持企业长期的发展。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沙龙分享群。

非常感谢您的报名,请您点击下方链接保存课件。
点击下载金融科技大讲堂课件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