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悬在P2P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要落下了。

7月18日,央行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P2P平台信息中介的定性,并使其获得“合法性”身份。据悉,关于P2P的监管细则也会随后出台。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监管政策的出台意味着P2P行业的洗牌将加速,预计会有超过90%的平台面临关门或者转型。

P2P(peer-to-peer)是指资金供需双方通过网络中介平台直接借贷,其中的中介平台被称为P2P网络借贷平台。P2P是民间借贷在互联网技术支持下的新模式,也是互联网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

从2007年,P2P网贷平台模式被引入中国。2010年P2P行业交易额仅6亿元,但此后受资本青睐,以每年近500%的速度猛增,2014年成交量突破2500亿元,预计2015年成交量将突破8000亿元。

2015年,在中国野蛮生长的P2P行业丝毫没有减速迹象,反而成为"吸金"重地,吸引各路资本疯狂豪赌。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6月底,中国P2P网贷正常运营平台数量上升至2028家,共计55家平台获得风投。

P2P呈爆发式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满足了民间迫切的投融资需求。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实际上的负利率,以及投资渠道的缺乏,导致近50多万亿的银行存款潜在的投资需求很难得到释放。近几年中国P2P行业的综合收益率基本保持在15%-21%,远高于银行理财。

从贷款端看,由于私营企业、小微企业与个人的银行贷款审批难,缺少通畅的融资渠道,而中小企业融资难恰恰是中国社会成为长期存在的问题。P2P的出现,无疑能够通过互联网渠道筹集资金,解决资金紧缺难题。

大量资本的蜂拥而入,P2P平台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伴随而来的是老板跑路、平台倒闭等情况时有发生。 “鱼龙混杂”的行业乱象,成为中国这一P2P盛世中的奇特状况。

现在,行业监管终于来了。在这场互联网+金融的资本盛宴里,泡沫终将破灭,既有的发展模式面临诸多挑战,行业剧烈地洗牌后,众多P2P平台将被迫转型重头来过。那么,究竟谁才能成为剩下的10%?哪些企业才能够在废墟中站起?

中国的P2P之问:发展模式能否持久

P2P在中国虽然发展势头迅猛,但其发展模式恐怕很难持久,平台的融资成本高昂,并没有凸显出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优势。

P2P的初衷是让资金供方与资金需方直接对接,其价值是减少中间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原始的P2P是纯粹作为交易平台,也就是只做信息中介,不介入过多的风险控制及担保过程,但由于平台信息披露不充分,信息不对称,投资人很难鉴别投资风险,导致投资意愿低。

中国最早的一批P2P,都是从做信息中介的思路入手,根据成交额按一定比例向借款方收取服务费、管理费等。但随着越来越多P2P平台的建立,竞争加剧,为了 吸引更多的投资人,P2P平台纷纷推出了保底、保证金、抵押、担保等多种形式来架构风险控制体系,以期获得投资人信任,放大规模。这个结果从根本上使得中 国的P2P很难成为一个公共的、相对独立的信息服务平台,因为它把自身的信用放入其中,使得很多投资人更多依赖平台的信用进行放款。P2P平台已经从“信 息中介”转向“信用中介”。

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是P2P在中国最典型的本土化变形。在信用环境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绝大多数P2P网贷公司都选择了这种模式来进行风控。但是这种模式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线下人力成本、时间成本投入大增,无疑加大了平台的运营成本。

运营成本增加最直接的后果,就是 中国P2P平台的融资成本高居不下。有些平台的借款成本甚至超过小贷公司和民间融资的利率。

中央财经大学民泰金融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2014)》显示,提取的全国100家小贷公司样本,样本的小贷公司绝大部分贷款利率在10%~25%(含)之间。

而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林采宜测算,以融资10000元、12个月为例,根据借款人信用等级高低和抵押或质押物的不同,在宜人贷、人人贷、陆金所三个平台综合贷款利率的上限均超过25%,其中平台费、担保费等非息费用在总融资成本中占比为34%~70%。

另据《2014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披露,2014年近半数P2P平台实际融资成本在20%以上。

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融资主体的资信数据,为了规避风险,P2P平台不得不引进担保公司,收取高额担保费和平台费成为P2P网贷平台控制风险的主要手段,这也造成在P2P平台综合融资成本的大幅上升。

而P2P网贷主要融资主体正是小微企业,净资产利润率普遍为5%~8%,要如何承担逾20%的融资成本?

信息中介还是信用中介?都不太妙

网贷之家发布的P2P行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新增问题平台419家,是去年同期的7.5倍,已超过去年全年问题平台数量。截止2015年6月底,P2P网贷行业累计问题平台达786家。在786家问题平台中,跑路的占48%,提现困难的占41%,停业的占10%。

问题平台的大量出现,除了圈钱为目的的恶意欺诈,很多P2P平台问题的出现是由于变信息中介为信用中介之后,为坏账兜底,“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

如果P2P平台的属性是信用中介,则要承担平台坏账的信用风险,规模越大,平台风险越大。随着平台规模的做大,P2P交易量的快速增长,大量问题平台的出现甚至会带来系统性金融风险。

“在很多企业刚刚起步时候,不觉得这个有多危险,但成长到一个阶段,当你要冲击100亿,1000亿规模时候,还是刚性兑付,就是自己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定时炸 弹。P2P要想长久健康发展,要想真正盈利,降低成本,必须打破刚性兑付,去担保化。”北京玖富时代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总裁孙雷称。

但是做回信息中介,对于广大的P2P平台而言,也是一场生死考验。不可否认的是,P2P平台在中国的快速发展,与平台提供担保等信用中介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 P2P平台从信息中介向信用中介的转换,是迎合中国市场需求的竞争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以目前P2P的平均收益水平,是需要依靠担保、保底等信用条件才 能迅速积累的投资人,如果平台仅仅是投资人和贷款者之间的信息中介,不介入资金交易,不承担贷款损失,多为次级贷款的P2P将失去吸引力,将风险转嫁给投 资人,或将导致大量的投资者流失。一大批p2p平台将不得不面临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而一旦提现出现问题,众多P2P会遭遇挤兑甚至倒闭的厄运。

P2P行业发展很可能会遭遇天花板,由于难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其引以为傲的规模扩张将不得不停滞,只能维持现有的规模,难以继续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立足于当前的P2P市场环境来看,信息中介更核心的发展阻碍在于目前中国征信体系的不健全,违约成本低,投资人很难查询到借款人的征信信息,双方 信息不对称。P2P平台普遍无法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来有效进行风控审核,也就难于专注做一个信息撮合的服务平台。但由于互联网金融大数据的碎片化现象严 重,征信体系的短板并非短期能够补足。而国家的征信体系建设也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国外P2P:保障靠征信

对于中国的P2P行业发展而言,前路看起来困难重重。或许,回顾下国外P2P平台的成功经验,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全球第一家P2P网贷平台Zopa,在2005年首创于英国。愿意将闲置资金出借的个人以及有贷款需求的个人或企业,可以将信息发布在这个第三方网络平台上,自行配对。

随着Zopa 的成功,其迅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复制,美国的LendingClub、Prosper,德国的Auxmoney,日本的Aqush等,均为著名的P2P网络借贷平台。P2P 目前的典型模式是由网络信贷公司提供平台,由借贷双方自由竞价,撮合成交。

2014年12月,LendingClub成功在纽交所上市。由于LendingClub的P2P交易模式直接让投资人和借款人走在一起,减少了中间环节,因此具有成本优势,能够给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利息低于大多数银行,而投资人亦能够通过放贷获得高于银行存款的利息,双赢的格局成就了LendingClub的火爆。

而P2P的最大价值在于把收益和风险分级。传统的银行贷款体系,尽管每个借款人的信用和风险水平不同,但是他们往往需要

接受相同的利率水平,这对于高信用、低风险的借款人而言并不公平。某种程度是信用良好的客户正在被银行收取高额利息补贴违约客户。P2P的价值所在就是,

对于不同的风险提供不同的利息和回报率,借款人可以获得与自身信用相匹配的贷款利息,而投资人也可以根据风险偏好不同,自行选择投资回报率。

例如,LendingClub所有的贷款皆为无抵押个人贷款,贷款金额则限制在1000美元至35000美元之间。其信用评级由A至G,共分七档,网站会根据借款人的信用评分、信用历史、贷款金额和负债收入比率等数据进行综合评估,给出评级,决定借款人有无资格申请贷款,并核算出借款人应付的利息和费用。

披露真实可靠的数据,并且可以让投资者作为参考投资,这一点是美国P2P商业模式可行的关键。当然,在这里,重要的是成熟的社会征信体系,P2P的本质是靠信用作为保障。在一个信用社会,不仅有完备的社会信用评分体系提供数据信息,而且社会约束明显,信用违约付出的代价会影响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找工作、租房可能都会有问题。

花旗银行副总裁汪劲先生曾经说过:“坑蒙拐骗与其说是道德问题,还不如说是个人信用体系问题。因为道德概念很抽象,而信用体系是以制度为基础的,没有信用制度,缺乏约束,美国人一样不会讲信用。如果一个美国人坑蒙拐骗,那么他就会有不良的信用记录,这个记录可能断送他一生的经济生命。”

谁会在废墟中站起

与国外发展成熟的P2P行业相比,中国的P2P虽群雄并起,却长期处于“无门槛、无标准、无门槛”的混乱状态,市场呼唤国家层面的监管细则能尽快落地。

从目前的指导意见看,监管细则或在信息披露、第三方托管、征信业务等方面都有涉及。但对于监管的程度、违法行为的法律追究等方面还面临诸多的不确定。例如,是否会建立一个统一的信息披露指标和披露标准,如何确定信息披露的有效性。甚至于对信息中介的定位,是否即意味着P2P平台不能附带任何信用属性。

另外,由于中国征信体系的不完善,如果从信用中介回归到信息中介,大到整个投资环境、征信体系,小到P2P平台,都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由银行作为资金托管机构,一个要面对的新问题是,可能导致平台的运营成本仍旧难以降低,P2P借贷仍然缺少成本优势,还是无法解决发展瓶颈难题。

可以预见,随着监管细则的出台,大量不符合标准的平台公司将逐渐淡出,对于2000多家P2P平台而言,这是一场逃不过去的生死劫,而处于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不景气的现状也会进一步拖累P2P贷款方的偿付能力。

如何来破生死劫?结合国外P2P平台信息中介的成功经验,在以下几个方面具备优势的企业,或能在这场生死浩劫中幸存下来。

信息披露做得好。信息中介平台上,因为平台不再提供担保,投资人需要具备自我把控和预测风险的能力,这就要求平台充分的信息披露,降低信息不对称性。可以说,只有在融资者信息、往期逾期情况、贷款金额、贷款目的、还款保障和还款计划等一些列信息披露完全的背景下,投资人才愿意在去担保的信息中介平台上风险自负,投资人也可以根据风险偏好不同,自行选择收益率。

成本优势。P2P平台解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却没有解决融资贵的难题。高昂的融资成本,制约了P2P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未来,谁能够降低运营成本,谁将在行业洗牌中占据绝对优势。平台的运营成本降低,才能在平台费、担保费等非息费用方面有更多的下降空间,来吸引资产端更多的优质项目。

过往的用户优势。P2P第一轮的跑马圈地已然落幕,获得新用户的成本已经越来越高。规模较大的平台获得投资用户的成本在600-800元,而规模较小的平台成本甚至超过千元。在未来惨烈的大浪淘沙中,想要生存下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既往的用户黏性和用户体验。互联网的核心还是用户,谁能圈到更多的优质客户,谁才能有资本一站到底。

当然,刨除技术层面,那些有资源、有资金、有实力,特别是有背景的“富二代”或者“官二代”平台,还是很有底气。至少在投资者的心里,银行系、国资系的背景本身,就已经是信用,具有大而不倒的象征意义。至少到目前,这样的魔咒还未被打破。

P2P平台一场惨烈的行业洗牌即将上演,或许与昔日火热的团购一样,这将是新一轮“剩者为王”的竞赛。我们期待看到那些在一番厮杀过后,能够在废墟中重新站起的企业。它们才会成为这个行业真正的领军者。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