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营销人员像蜘蛛一样,需要捕捉到不同时点的社会文化动态。尤其大热的综艺节目,一定有你大量的潜在客户在观看。

反正我是用这个借口看电视节目的。

昨天晚上的江苏卫视有一个“蒙面歌王”,是让歌手蒙面了来唱,用以去掉大家打分看脸的恶习。

其中就有那么一个猴子面具的歌手,说到自己也常常是 “没有安全感” 等词汇。面具下的忧郁,都快溢出来了。

不出所料,他大比分获胜了。

这,是心理学的胜利——是营销学的胜利。

我们通常记得,语言本身的信息,远少于语言使用方式的说传达的信息。当面部表情被面具遮挡,如何完成自我营销就变得有趣和有难度了。

首先是定位,众所周知,家人不死几个是不能参加中国的综艺节目的,但名人家里不太好死人。所以,内心安全感就出现了,虽然我很成功,但我内心很弱,我觉得很害怕。这样的内心戏和威风的大圣造型形成戏剧性的冲突,不可抵挡地嵌入观众深深地脑海里。 唱的好不好已经不重要了对不对? 说到底,谁能拒绝一只忧郁的猴子呢?

做互联网金融的营销,当然不是要戴面具扮猴子,而是看看用户行为是如何被影响的。李叫兽有一篇三脑的营销文章不错,推荐大家阅读一下。这个猴子的胜利,其实就是动物脑的胜利,而不是理性脑的胜利。

金融的消费者,往往被默认为使用理性脑决策,但这个假定是错的。你随便看看股民就知道,金融决策和其它决策一样,都是非理性的,会被用户个人经验和营销者的信息输入影响。

通常我们假定用户个人经验不可控,而在营销者可以调整用户判断锚点和输入信息来影响用户的决策。而脑神经科学告诉我们,因为镜像神经元的存在,有感染力的内容,一定会被接收到,进而影响用户的决策过程。

我赌十块钱,大多数人会认为一只忧郁的猴子会比一只开心的猴子可靠 -- 如果你要理财,又只有两个选项的话。做信任感生意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如何通过情感打动来获得这样的情感联系,是一个很有趣,也很有价值的话题。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