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越来越多的传统金融机构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随着“一带一路”的战略指引,互联网金融企业开始于东南亚等一些国家合作,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对此我们表示钦佩,但司法案例的出现、海外法律政策的多变,让我们不得不作出提醒:互金境外业务须注意当地法律营商环境。

1、借贷还是投资?

众所周知,借贷关系是有借有还,投资关系则是基于股权的溢价取得收益。我们经手的一起案件,源头起于朝鲜,由于当地经济政策的变化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当事人要求收回借款。此时,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合同的争议解决条款如何约定?采用中国法律还是朝鲜法律;在中国境内解决还是境外解决;法院诉讼解决还是仲裁处理等。互金企业海外办业务,应当特别注意当地法律政策对商业模式合法性的影响,如有必要,将“准据法”(也就是争议适用法律)约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2、项目涉及环保和生态

目前互金平台所到之处,东道主国家虽然多为第三世界国家,但并不意味着其环保及生态保护法律不到位。相反,很多东南亚国家的环保法律发达,如果互金平台采用传统金融老思路,将大资金出借给电力、矿业等领域的大项目往往难以收回本金。虽然当地急需基础设施建设,但此类项目回款周期长、利润微薄,受政策情况影响较大,建议互金企业慎重。当然,也可以在得到客户或项目后,与我国政策性银行合作共同开发,更为妥当。

3、人均收入低是瓶颈

相比欧洲、北美区域的国家,东南亚、中亚地区的信用卡发卡和使用较少。有些互金企业发现了新大陆,决意进军消费金融领域。“把梳子卖给秃子”的理念,我们认同。但是全球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国家很多在东南亚,消费者消费理念和能力有限,当地金融法、民商法不发达,不利于保护发卡组织或类金融机构的权利。建议互金平台充分考虑到商业风险,做好决策和预案。

综上,法律是考察一个国家营商环境和软实力的重要指标。缺乏法治保护,动辄翻脸的合作方,应当谨慎。互金企业乘着东风到东南亚等国家发展业务,本身很有眼光,但务必将“准据法”、争议解决机制拉回国内,更有利于保护本公司及广大投资人的合法权益。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