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如今,生活节奏、工作节奏等均走向快捷化,聚焦至个人,广角至P2P,追求快捷已成为一种大众趋势。而一些P2P追求快捷、急于求成不如说是急于成名,这种急求心态在多个角落正逐步漫延。

一些地方,火车站、汽车站,高铁、影院,电视、电脑,全部打上了P2P网贷的广告印迹。去个车站等待乘车,抬头看见P2P;在家上网看个电视剧,专挑看的即兴的时段插播一条P2P广告。看来,P2P开始火了,正逐渐走进大众的眼球。

随之,P2P平台的央视广告也火了。先看借贷宝,借贷宝从8月11日就已经开始在CCTV2、 CCTV1、CCTV13等多套栏目进行了广告投放,可以说是一举成名;再看近日成功中标央视的翼龙贷,以3.6951亿元的阔绰大手笔夺得今年央视“标王”。回头看看,借贷宝砸钱,央视火了借贷宝;如今,翼龙贷砸钱,央视火了翼龙贷。这是谁向央视砸钱,谁就火的节奏吗?

P2P平台踊跃砸钱央视广告来刷存在感很爽吗?爽,出名了能不爽吗,要说不爽,可能的原因就是容易“肾”亏,或者还可能因一招不慎而万劫不复。但为了追求一时的快感,后果就先暂时后放,这毕竟都是后话。于是,一个接着一个纷纷学会了向央视砸钱要名誉。

P2P平台砸钱 央视广告需肩负起对社会负责,对大众负责的责任

今年,新广告法规定明星不得为其未使用过的商品代言或者未接受过的服务做推荐、证明。虽然商家用明星做广告看重的无非是影响力和号召力,但当代言的产品出了问题,有明星表示与自己无关,并称广告是演戏只是代言,这种说法无异于是说消费者上当受骗是咎由自取。不少人反问,当初在广告中信誓旦旦地宣传产品的时候就不考虑后果吗?出了问题就急于撇清责任。从某种角度讲,是否成了与厂商欺诈的合伙人,是否应承担连带责任。而同理,这种关系或可借跃到央视等媒体中。

央视总让人有一种高人一等又权威的感觉,或许也因此,凡是带有“中央”字眼的机构等容易造成一种很官方又觉得值得信任的错觉。央视不仅是党、政府和人民的重要喉舌,还是全国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更是我国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这就意味着央视必须肩负起对社会负责,对大众负责的责任,而不是拿背后高昂的费用来让有水分的广告满天飞,辜负大众面前的信任,一定意义上成为匿名帮凶。更何况,作为官方媒体和发布广告的平台,在全国人民面前播放水分广告是很不合适的,毕竟,播出的信息影响的或将是十几亿人。这是否应该对传播的信息做好把关职责,是否应对传播的内容负起监督责任?

细数一些曾从央视成名的产品,而后所属品牌后出现的问题,历来一系列的经验证明,平台砸钱向央视,既然敢接,就得敢负起信息传播的责任。毕竟,之前被宣传的企业出现的毒奶粉等不良事件已是前车之鉴。对于央视而言,是否也应该过滤下接收门槛,是否对接入广告的P2P平台能有择“贤”之慧眼,避免虚假广告的植入,挡住后期舆论争议。而不只是跟着市场浮躁的走下去,或将目光锁定在高额利益;对于P2P平台而言,砸钱央视广告这条路还要走下去吗?如果不走下去还能怎么办呢?这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本着“只要给高额利益,就可以给你成名的机会” 准则行事,一旦有P2P企业丑闻满天飞,是否也正面显现了央视的“择贤”眼光,从而或被公众扣上一顶浅显,盲目的帽子。如果负面情况频繁出现,央视在人们心里的形象恐怕也会大打折扣,对其的信任度也将逐渐淡薄。所以说,这关系央视与企业两方面的持久发展问题。

央视广告接受某些P2P平台,自然涉及商业法则。既是商业,广告只是营销推广的一个手段,就像当年发生了毒奶粉事件,难道就不允许做奶粉的广告了吗?或许并不是不允许做了,不做是不可能的,而是能否有过滤性的做。如果可以,是否可以像在银行的信用记录一样或者其他方式,本着双方友好合作的原则,对请求做广告的企业给予身份审查,一旦后期出现差错,要求企业承担起相应责任,而不是单纯化的秉持金钱至上的原则。

莫要图一时之快,死撑面子,活受罪

砸钱央视广告就一定能发展长久吗,还是只是平台想出名的一种营销手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2008年,砸钱央视广告的三鹿奶粉,引发大波毒奶粉事件;蒙牛在央视打广告,结果被曝出在奶粉中查出三聚氰胺,成为二十二家被曝企业之一。可想而知,结果大多是:要不夭折,要不前景十分不乐观。而当时出于愤懑,以致于有人认为,央视作为中国人民的口舌,理应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给社会带来的负能量,是连续播一个月新闻联播也无法挽回的,央视以及其他推销平台帮助厂商宣传虚假广告岂不扮演了毒奶粉事件的“帮凶”?一系列的负面信息从而间接波及了宣传平台。

不只奶粉,P2P同样。虽说在央视打广告,P2P企业产品成名可能性很大,一时间可能赢得社会地位的提升,为平台光耀门面打上知名二字。但P2P企业想要谋求长远发展,需要有真正实力能撑起自己赢得的社会荣誉,对得住大众的信任。否则,只靠徒有虚名,实则内在一塌糊涂,终究是立不住脚的。况且,随P2P行业竞争压力的加大,势必会助推平台成本的上升,而到时能否依旧打肿脸充胖子或者做个饿不死的和尚很难说。同样,央视如果将大众的信任建立在一种完全商业利益化的基础之上,只顾眼前为企业提供一个成名机会而不考虑后果,那么,或许只能说明我们对央视寄予的希望太多,终究会有失大众信任,面对一地失望。

P2P砸钱投广告的背后 或是一席空虚

作为一位P2P网贷行业人,看到翼龙贷荣登央视黄金段广告标王,就仿佛看到了P2P整个行业未来的希望,为P2P网贷迎来了一缕曙光,满满的正能量充满胸腔。尽管光芒不是那般灿烂,但至少足以让P2P在这个严寒的冬日里看到黎明。

然而,各大平台纷纷使出砸钱的疯狂营销手段,通过央视等各类渠道一举成名博得行业内的关注,看似坐享高大上,其实,这也恰恰暴露了P2P平台背后的空虚。

当前大环境下,P2P平台拉取用户难,用户转化率低,P2P网贷行业的公信力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让大众普遍认可和接受更是不容易。整个P2P行业的营销成本正默然走高。一方面,相较其他行业而言,P2P行业算是年轻态,又迎合上了互联网+的风口,促成了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局面。很多平台一上线对于盈利或许只是抱希望但并不奢望,而是一心想通过营销做大用户量;另一方面,都想让自己出名,而营销手段无非是走雷同模式,一旦行业有创新立马启动高仿模式,想脱颖而出不易。而单有一点,不想让其他平台追上,摆脱被模仿的魔爪,那就砸钱,谁有资本谁砸,这个总不能家家能砸得起了吧。于是,拼爹拼不起,改拼钱的风气渐起。或许,央视广告就是P2P行业显现的一个追风现象,而砸钱营销就这样成为P2P平台让内心空虚开始释放的必经之路。

如此,风险也就孕育诞生。鉴于利与弊之间,P2P平台砸钱获客的模式不得不深思。由于平台普遍看重市场占有率和用户粘性及附加值。一些平台企图通过砸钱获取短期内用户量的上升,如果平台砸进营销的钱并不能获取可观的用户量,两方不成正比,势必会导致烧钱成本的上升,平台背负压力的日益加大,给平台带来一定量的亏损,从而加剧死撑面子活受罪的现状。撑起来还好,一旦撑不下去平台或将面临崩溃。可见,平台砸钱还是要根据自身的现实发展情况量力而为。

实际上,或许一些P2P平台已然意识到其中的弊端,只是时机还不成熟,一旦成熟或将立即改变作战计划。而对于一些聪明的投资人而言,真正选择P2P平台,资金流和资产端并非只是他们的唯一选择,是否具有打持久战的能力也是他们所看重的。当然,就目前来讲,如此有多功能能力的平台还凤毛麟角。

不言而喻,P2P行业在四面楚歌的激烈局面下,对于平台来说,央视广告对拉动平台的成交量显然是一大利柱。的确,一味地砸钱或许不是明智的选择,但至少是解决目前成交量的可观之道,即使争鸣一时总比在默默中死去要强。可是,打广告的P2P们真的有表面上这么辉煌壮观吗?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或许只是烟花冲上天空最高点的一刹那展现出的美丽迷幻的景象,是否持久辉煌还要看内囊火药是否充足,更要看时间的验证。

眼下,P2P网贷行业水比较深,甚至是残缺一角。虽然一些平台登上央视成为大众眼中的红人,但投资人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各路媒体当做活神仙,更不能当做信用背书,还需自己慧眼识平台。毕竟,这些平台的背后究竟隐藏了什么我们并不能一眼看穿,而要求广告媒体从源头加以过滤甄别真正实施起来太难。还是那句老话:一入网贷深似海,投资者要擦亮眼睛,谨慎投资,争取练就一身“常在岸边走,却从来不湿鞋” 的万能本领方为上策。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