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先从一组反常的数据说起

随着消费升级和中产阶级的崛起,近年来,消费金融迎来风口,银行信用卡业务也获得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却显示,2015年,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在用发卡数量同比下降5.05%,增速大幅放缓21.5个百分点。

看到与直觉相差如此之大的数据,笔者的第一反应是数据错了。恰好最近一直研读招行年报,作为信用卡业务的绩优生,2015年年报里明确写道“截至报告期末,本公司信用卡流通卡数3,782万张,增加618万张”,增幅高达19.53%。行业整体大幅下降,个体却大幅上升,并不符合逻辑。

是谁拖了后腿

但鉴于在用信用卡数据无关紧要,既不影响GDP增速,也不影响CPI,对国计民生几乎没啥影响,并没有“出错”的必要。于是就有了第二反应,一定是有银行拖大家后腿了。

你要问是哪些银行,我也不知道,因为绝大多数银行只是公布累计发卡量,并不公布有效卡[1] 数量。原因容易理解,有效卡占比普遍偏低,银行并不好意思公布。遍查银行业年报,也就招商银行公布了有效卡数据,有效卡/累计发卡量比例仅为54.68%,数据虽然不好看,也是行业中仅有能拿得出手的,其他银行的数据只会更难看。

认知谬误:蓝海还是红海

现在姑且认为央行公布的数据是正确的,问题来了,消费金融迎来大风口,在用信用卡数量怎么不升反降呢?

随着实体经济的持续低迷,消费金融类业务保持稳定增长,且不良率较低,成了难得的风口。不过,这个风口的形成只是因为其他业务都或多或少出现了问题,相比之下消费金融业务表现得还不错,但业务空间短期内并没有明显放大。

举个直白的例子,原本有两块草坪,现在有一块(公司金融)出现了问题,于是没出问题的第二块草坪(消费金融)被人们认为是救星,于是大家都赶着牛群、羊群奔向第二块草坪的“蓝海”了。大家想一想,这种情况下,真的还有所谓的蓝海吗?

消费金融也是这种情况。消费的升级和中产的崛起是个渐进的过程,并不是对公贷款不良率攀升后,中产阶级突然就崛起了,没有这样的逻辑。所以短期内,消费金融业务的容量是有限的。

红海里竞争,掉队的不仅仅是银行

当前,大家都瞄准了消费金融这个难得的风口,不止银行业加大投入,电商巨头、创业企业也纷纷涌入。据不完全统计,主打消费金融的创新型互联网金融公司已经接近200家,更不用提近2500家P2P平台也有类似的业务。

从业公司多了,市场容量短期内并没有显著的增长,蓝海瞬间变红海。说好的蓝海呢?一批创业者估计又要哭了!

之前,银行业是消费金融领域的绝对“垄断”者,随着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的进入,银行必然会让渡出部分市场份额,在用信用卡数量的下滑就是数据上的佐证。

在互联网消费金融企业之间,二八定律一直在发挥作用,阿里、苏宁、京东等大平台“瓜分”了银行“让出”的市场份额,绝大多数的小平台、小公司一直在红海里遨游!

说到最后,读者不妨问问自己。你有多久没有在线下商城购物了?自从有了蚂蚁花呗、苏宁任性付、京东白条,线上购物你有多久没用过信用卡了?数以百计的消费金融分期公司,你又听说过几家呢?

注:

[1] 关于信用卡,银行业有个活卡的概念,指的是近6个月内发生主动金融交易(包括消费、取现和转账交易)的信用卡。这里的有效卡,不妨界定更宽松些,姑且认为是近1年内发生主动交易的信用卡。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