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瑞信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陶冬撰文指出,美国马萨诸塞州议员Elizabeth Warren对gig economy的一番批判,将新经济又推上了争议的浪峰上。Gig economy在中国一般被称为共享经济,两者不完全相同,不过大体相当。

陶冬指出,对gig economy的批判主要来自两个部分,1)Uber、BnB、Lyft等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但是他们的成功是建立在传统出租车、旅居业业务萎缩、收入下降基础上的零和游戏,电子商贸对传统零售业、商场的冲击同样震撼。2)Gig economy做得成行成市,但是它们的员工的收入并未提高,撇开自负生产工具的成本,员工实际受惠不大,而且医疗保险、社会福利阙如,劳动者并没有受惠于新经济的扩张,只是将旧经济的就业机会顶替了出来。

这两个批评以及Warren的评论,都是从供给端看共享经济,共享经济对整体经济而言是一鸡死一鸡鸣的故事,新的营运模式的崛起,意味着之前的模式成为夕阳产业。对新行业,这是通胀的,不过对面临竞争的旧行业,这是通缩的。但是从需求端看,新模式去除了中间环节,令整体运作更有效率,而消费者是最大的受益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这是生产效率的提高,是“普惠”的社会进步。陶冬对gig economy持欢迎态度,因为消费者是最终的受益者。

然而,gig economy目前普遍的问题,是靠补贴争取客源。他们的现金流中相当部分不是来自运营,而是来自创投公司的投资。QE环境下,实体经济依然乏善可陈,但是资本市场却是风风火火的。用资本市场的低成本资金去拼烧钱,来争取市场份额,就使新旧经济的竞争变得不公平了。如果资本市场泡沫破灭,则消费者于消费上所得可能在资本市场输回去(直接或间接地),那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1999年的互联网泡沫经验告诉大家,当时市场上貌似充满生命力、创意的公司,未必可以生存下来,不过互联网本身经过市场的锤炼,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成为新的主流商业模式和生活模式。笔者认为gig economy也是如此,靠资本市场泡沫集资、靠补贴占领市场的弄潮儿十年后未必依然存在,但是共享经济作为一种新的运作模式必然喷薄燎原。共享经济崛起对与之竞争的旧行业必然带来通缩压力,但是消费者总体上是受惠的,当然运作模式能否持久只有在不烧钱的情况下才能做判断。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