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自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成了新闻和国家政策文件中的热点词汇,按照他们的说法,8年过去了,国际社会仍未出现走出危机的迹象。然而,就绝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对经济危机或金融危机并没有什么感觉,他们焦虑的地方只是要涨到天上去的房价和被深度套牢的股票。

问题来了,8年来,危机真的来过吗?痕迹在哪里?还会来吗?何时会来?且看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洪言微语)的解读。

宏观视角:4万亿 - 过热 - 新常态 - 改革攻坚阶段

国际上的危机的确是有的,而且已经持续了8年之久。就国内而言,受益于08年的快速响应(4万亿政策),2009-2011年间,我国GDP增速未受明显影响,国际地位甚至再创新高。2009年GDP总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2010年,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从2010年(4.9%)和2011年(5.4%)的CPI上看,我国甚至出现了严重的经济过热迹象。当然,通胀很快被紧缩的货币政策扼杀在摇篮中。

进入2012年,民间借贷开始出现大规模断裂迹象,温州、鄂尔多斯、神木等城市纷纷从神话跌落凡尘,钢贸行业开始出现问题,联保互保出现问题,担保链断裂,银行躺着赚钱的小日子一去不返。

2013年是政府换届之年,各项经济指标相对比较平稳。进入2014年,情况开始不妙。1季度数据公布后,从CPI、进出口、固定资产投资、GDP、银行不良率、企业利润率、房价等各项指标看,无一不差,经济陷入了多年来的最低潮,崩溃论一度盛行。当年5月份,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常态”一词,可看作是对经济变化的一个注脚。

2015年上半年是改革年,在改革牛的助力下,国企改革(A股国企改革板块)和新兴产业(创业板)被寄予厚望,直至股灾来临。下半年,终于稳住了螺旋式下降的A股市场,汇率也经历了两次大幅的贬值,资本外流压力减轻。2015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新热点,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确立。

诚如权威人士所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工作的主线,往远处看,也是我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生命线”,是一场输不起的战争……五大任务是一个系统设计,每项任务都很吃重”,中国经济正式步入攻坚阶段,同时,也是风险加速暴露的阶段。

民众视角:通胀 - 房价暴涨 - 全民理财 - 牛市 - 股灾 - 房价暴涨

从民众视角看,生活不外乎柴米油盐酱醋茶,经济生活不外乎炒股、理财、买房和通胀,完全是另外一种图景。

2009年,4万亿政策没有能够拯救A股,却救活了地产,房价飙升成为那个时期的主旋律。

2010年,微博大火,“没个微博都不好意思与人打招呼”,刷微博成了全民新爱好。伴随微博而起的是网络段子和大V们的崛起,面对不断上涨的CPI,网友们在微博上“向前葱、蒜你狠、豆你玩、猪你涨、姜你军”等新词汇忙着自娱自乐。2011年,微信出世,微信朋友圈成为人们秀晒炫和吐槽的主阵地。

2011年下半年开始,屡调屡涨的房地产市场终于迎来拐点期,降价罕见地成了地产业的新常态。2011年底,鄂尔多斯神话破灭,康巴什“荣称”为一代鬼城,成为那个时代房地产市场的独特注脚。对人们而言,买房还是观望,成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题。这一状态一直持续到2012年末任志强著名的“长安街裸奔”的赌约出现。2012年底,地产大佬任志强预测“2013年3月房价将暴涨”,果不其然,任志强又对了,房价有进入暴涨模式。

2013年6月,“钱荒”事件爆发,互联网宝宝理财横空出世,互联网金融大时代开启。越来越多的人被这种低门槛的高息理财吸引,催动着互联网理财、P2P的快速发展。

受钱荒事件刺激,银行大力调整信贷结构,重点压缩房贷等周期长、利率低的贷款,受此影响,2013年四季度,一线城市房价开始出现拐点迹象。人们再次陷入买房还是观望的两难选择。

2014年11月,随着央行的一次降息,杠杆牛和改革牛开启,全民炒股成为风尚,卖房炒股也成了“理性”的选择。很多企业呼吁员工上班时间少看炒股软件,然并卵,很多人甚至辞职去炒股,因为炒股太赚钱了。2015年6月,股灾来临,暴跌暴跌还是暴跌。很多人吓懵了,汇率开始贬值,一些人又开始忙着换美元、买黄金。

进入4季度,股民从股灾中缓过神来,发现房地产竟然又涨了。还有那些年初卖房炒股的人,被网友评为年度最悲催的人。

与此同时,泛亚、e租宝、大大集团先后出事,P2P平台跑路从新闻变成了常态,互联网金融开始进入规范发展期。债券市场上,央企也开始违约了,高息终于开始等于高风险。

2016年上半年,房价还接着涨,但似乎又有了停滞的迹象。股市还是很差,高息理财也出了很多问题。人们有很多闲钱,开始不知道怎么用了。

危机真的来过吗?还会来吗?

其实,洪言微语还可以从金融机构和企业的角度写出另外一番图景,但已无必要。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永远是两幅图景。以日本为例,宏观层面是失去的三十年,微观层面民众的小日子依旧红红火火。

然而问题在于,即便是宏观层面,国内也并无显现出太多的危机特征。GDP增速虽有下降,但仍保持在6.5%以上的高水平,没有金融机构破产,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居民收入仍然在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主要的问题集中于供给端,一直以来企业都在与高成本苦苦作战,人工贵、租金贵、税费重、需求不足等,勉力维持,但仅是这样也不能称之为危机。

思考和研究本次危机,中财办刘鹤主任主编的《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一书不得不读,关于危机前的征兆,书中做了明确的总结,摘录如下:

私人过度举债、金融部门杠杆率提高,企业过度投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在两次危机发生前都有表现,政府债务水平攀升在这次危机应对中表现明显,其实质都是在产业转型之后、缺少新增长点的情况下,通过短期中用债务扩张和债务转移的办法来扩张消费和投资需求,以试图解决驱动力弱化、产业利润下降、生产出现过剩等长期问题,其实这样做只会使消费和投资超越实际支付能力和现实需要,制造出难以持续的虚假繁荣,并不能根本解决由技术长周期末端导致的产能过剩,最终会以危机方式被迫收缩”。

两次危机都发生在美国,中国属于危机外围国家,“私人过度举债、金融部门杠杆率提高、企业过度投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在国内表现并不突出,尤其是私人过度举债、金融部分杠杆率过高等特征均不存在。但中国的危机应对政策4万亿出台后,“金融部门杠杆率提高、企业过度投资、货币政策过于宽松”等特征愈发明显。近年来,私人部门加杠杆被视作缓冲企业部门去杠杆的良策,消费金融获得大发展。

美国危机前的四大特征在中国目前反而愈加明显,会不会因此在国内引发新的危机,这是值得警惕的事情。从这个角度看,也许属于我们的危机,尚未到来。但若债务的问题处理不好,也许很快就会到来。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