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最近华为频频上头条,国产手机出色的表现让国人热血沸腾:一跃而起坐上全球手机份额前三位置,更重要的是华为扭转了国产手机专利被起诉的局面。

在这以前苹果、三星是手机界的专利龙头。而想不到的是,如今华为向苹果公司许可专利达769件,苹果需向华为支付数亿美元以购买专利。

华为的成就与其数十年对制造的专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华为年报显示,2015年公司对新技术、新产品和无线通信标准的研发投入达596亿元人民币,占销售收入15%。从2006年以来,其研发投入累计超过2400亿元。

这对于互联网金融颇有借鉴意义,P2P行业亦可以学习华为专注技术的精神,于自身领域专注于核心风控和资产端。

盲目追求规模导致心浮气躁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眼下多数P2P企业都在强调风控,但事实上P2P平台风控一直处于红色警戒线边缘。

平台没有尽责对借款人身份真实性进行核查,当借款人以多个身份在P2P网站上发布借款信息时,平台仍未能及时发现甚至默许……以及最近被热议的校园贷都是无视风控的后果,从而导致事故频发。

互联网+概念提出时,P2P成为一大风口。上市公司等资本争相利用概念为自己贴金,提升自家股价并从市值管理中捞金;P2P平台也正好借助上市公司提高自身信用。上市公司与P2P平台对“股价套利+平台增信”这一联姻模式的热情甚至高于满足上下游企业对整合产业链、供应链资源上的真正需求。

部分平台为快速占领市场,盲目扩大规模,造成风控质量下降,平台逾期、坏账率不断攀高,最终导致投资者的利益受到损害。野蛮生长虽然带来了足够多的用户,但由于在资金端没有好的风控把关资产端质量,规模越大则风险越大。

经历了早期心急气躁以及钻监管空子的发展阶段,这类平台在未来难以发展空间。利用高利率吸引投资者的策略早已一去不复返,要长远生存发展,平台必须以“安全”打动投资者,而风控、稳健的资产端更是平台安全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风控是保证互联网金融安全的两个要点

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能获得高速发展,是因为其相较于传统金融拥有“快速、高效”的特性。如今互金规模不断壮大,行业逐渐规范,于是对平台的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

随着监管政策的正式落地实行,P2P平台的数量将逐渐减少,以往倚重营销而忽视资产端质量的“轻资产模式”平台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寻求新的商业模式成为平台争夺优质资产端的重要方式。而平台业务模式决定了平台在资产端的生产能力以及持续供应能力。

担保公司的相继出事,依靠小贷、担保公司推荐的项目出现逾期风险,P2N模式开始受到质疑。担保公司推荐项目的真实性、安全性也是一个大问题。于是平台接手了项目风控自主权,使其更靠近项目风控源头。国家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消费金融、PPP模式成为新的主流方式,平台开始深耕各自的垂直领域业务——譬如美利金融布局二手车消费分期,新联在线介入P2G供应链金融,翼龙贷争夺农村金融等。

P2P平台要做好在资产端的风控,技术安全以及大数据成为竞争必备。互联网对应技术安全,金融对应风险控制,IT技术无疑是互联网金融的有力支撑,而借助大数据的交叉验证,可构成一个闭环、可靠的风控模型。

成本低、效率高是互联网金融的特点,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这些特点将有更突出的体现。技术能够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资金资源的配置效率大幅提升;技术能够提高金融服务质量,给用户更好的体验感;技术能够在平台规模不断壮大时,给其数据安全、财产安全以保障。

国家征信体系,第三方信息共享系统不断得到完善,由大数据风控进行风险定价不仅符合互联网金融高效的特性,也将成为必然趋势。随着电商巨头们的金融布局优势显现,如要在未来一竞高下,大数据分析能力将会决定平台成败。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