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金融科技研究院孵化
金融科技与金融创新全媒体

扫描分享

本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

他们谈起理想滔滔不绝如奔腾的长江水战斗力爆表,但当这些理想照进现实,他们就在这场交锋中败下阵来。——他们就像这个时代,不缺少梦想,只缺少实现梦想的努力。

近日在网上看到一篇在互联网金融圈疯传的文章《P2P投资人90%还在初级阶段》,文章作者以一名互联网金融投资者角度细数这些年投资遇到过的坑,以及中国式p2p发展历程,并断定90%以上的投资人还处在初级阶段。对于这一结论,小拓拓表示认可。中国的互联网金融依托于互联网硬生生的为金融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但在这其中,互联网又带来了不少的焦虑。

互联网庞大的信息量是90%的投资者还在初级阶段的根本原因,洪水般袭来的信息量,一时间让投资者在对互联网没有正确认识的情况下,面对着利益的诱惑操之过急。勾勒投资规划时分析的头头是道鸡血满满,而真正进行投资行为时却与投资理念相去甚远。

理想中的高收益 vs 现实中的保本刚需

有些人很是奇怪,他们总是“很明白那些道理,却去不那么做”。“收益与风险”,无论你是否进行过投资,你一定都听过这句话,高收益永远伴随着高风险,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可总有承受不了高风险的人选择高收益投资,前有股市熊市冒进被套牢,后有不良短贷平台接盘侠。

被套牢的人注定不会割肉,接盘侠会想尽一切办法挽回损失,这暴露了他们的现实中的刚需心态——保本。保本是典型的低风险承受能力,低风险承受能力理应选择低风险投资,但高收益的诱惑让他们铤而走险,“风险”和“保本”这一组矛盾点随即爆开,这也是初级阶段才有的矛盾。

评估风险承受能力,是解决这一矛盾的突破点,也是渡过初级阶段的必经之路,如果希望保本,就选择相对低一些的利率,这本应在投资前需要学会的技能,被很多投资者忽略,彻夜为高收益的安全性睡不好觉一定是自作自受。

理想中的拒绝风险 vs 现实中渴望超高收益

mbi 、wk、3M,百度指数显示,搜索关键词“理财”后的去向检索词中,这三个典型的骗局排进了前十五名,其中mbi更是排到了第三位,保守的投资者理想中是拒绝一切风险的,但他们的关注点却不由自主的暴露了他们渴望高收益的愿望。

骗局就是骗局,这世上本身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典型的庞氏骗局和传销行为用不了多久就会崩盘,如果你非要赌自己不是最后接盘的那个人,那么这已经脱离投资的范畴,近乎于赌博的行为。

如果研究好相应的业务逻辑,你就会对这些骗局不屑一顾,不会对它抱有一丝希望。如果你还要多看上它们几眼,脑海中又有试一试的想法,那么势必还在投资的初级阶段,这与理想中的拒绝风险背道而驰。

需要研究的不止这些骗局的业务逻辑,投资前研究好投资平台的业务逻辑,高收益一定有它的原因,如果不合逻辑请及时远离。拒绝风险不是简单地说说,而是应该亲自去分辨,从目前p2p的市场情况看,10%的年化收益率是正常水平,如果利率比这个基准高,就要多想想风险问题了。

理想中多方面分辨安全性 vs 现实中被排行榜左右

究竟怎么选择投资平台,这是作为投资者都问过的一个问题。在第三方平台看平台排名是个不错的选择,各项安全指标指数一目了然,选一个排名高的平台投资,应该不会有错。逐渐的初级阶段投资者开始迷恋这个排行榜单,并以此作为决定投资的依据。

这种近乎傻瓜式的投资选择方式,又让多少的投资者丧失了分辨平台风险的能力?作为第三方媒体,给予投资者和平台一个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和舆论导向是基础,给予投资者一个良好的投资理念和梳理良好的投资习惯是责任。作为投资者,在第三方媒体平台获取的并不能只是那个排名,最应该做的是在那里学习如何进行投资、学习如何规避风险。

雪梨·特克尔在她的《群体性孤独》里说道“数字化的社交关系和机器人恰恰为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我们有人陪伴,却无须付出友谊。”数字化的指标让投资者逐渐失去自己分辨平台性的能力,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悲哀的。互联网金融中获得收益的多少,并不只依靠手中本金的多少,更多则依靠付出更多的学习和研究时间。

[Source]

本文系未央网专栏作者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为作者授权未央网发表,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观点,未经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评论


猜你喜欢

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iweiyangx”
关注未央网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取互联网金融领域前沿资讯。